男性,85歲,約20天前出現頭暈、無力,血壓140/80mmHg,比平日(120/80mmHg)稍高,自服特拉唑嗪1片。其後血壓降至100/70mmHg,上述症狀加重,自覺虛弱無力,頭昏沉,走路不穩。因20多年前曾有頭暈、走路不穩,被診斷為椎基底動脈供血輕度不足。家屬恐其舊病複發,故陪送患者到醫院急診。
神經科查體:右上肢肌力明顯減弱,懷疑腦血管病變。即做頭顱CT檢查,發現左側頂顳部新月形血腫。神經外科會診,詢問有無頭部外傷史,患者起初聲稱沒有。經再三追問,才回憶起一個多月前在外地旅遊期間,曾有一次飲酒後(可能處於欣快狀態)上麵包車時,右側頭部撞到車門。當時有局部疼痛,次日完全消失,故未予重視。診斷: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左側),收入院準備手術治療。
入院後,了解到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為避免術後出血,被迫停藥等待。在此期間,患者病情逐漸加重。右側肢體從無力發展至不完全性偏癱,說話不清楚,走路、寫字、用筷子進食均困難(動作不協調)。於住院第12天局部備皮後行顱骨鑽孔引流手術,手術經過順利。
病人自述顱骨鑽孔後立即感到右上肢活動好轉。引流手術後上述症狀日漸減輕,各種功能均明顯改善,10天後基本治愈出院。
就在其後不久,又遇到一個很類似的病例。
女性,80歲,因市政建設危及她家住房,心情焦急、激動不安、夜不能寐、血壓升高來診。查體:顏麵潮紅,情緒激動,血壓180/90mmHg,心率96次/分。給予降壓及抗焦慮藥治療後,情況逐漸好轉。約10天後緩慢進入抑製狀態,血壓下降,動作及語言遲鈍,停藥不見減輕。因懷疑中樞神經病變申請頭顱CT檢查,發現右側額顳部新月形血腫。追問有無頭部外傷病史,患者才回憶起當初在極度焦急狀態下曾以頭撞牆。據此確診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右側),其後也經顱骨鑽孔引流手術順利治愈,病人十分感激,說醫生是“救命恩人”。
由此可見,硬腦膜下血腫是老年人頭部外傷後容易發生的病變。其主要機理是:正常腦組織漂浮在腦脊液中,由於它的保護,對外力具有緩衝作用。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出現腦萎縮,致使顱腔容積與腦體積差(正常為8%~10%)增大。因此,當頭部受力時,腦在顱腔內移動範圍加大,與顱內堅硬組織相互撞擊,引起“對衝性損傷”。
所謂“受力”,包括主動的頭部碰撞和被動的頭部遭受打擊。前者是頭部主動地與靜止物體碰撞,可稱為“減速性損傷”;後者是基本靜止的頭部被運動的物體撞擊,可稱為“加速性損傷”。兩者所致顱腦損傷可能有某些不同。
引起硬腦膜下血腫的外傷通常不是很重,否則會常有頭皮、顱骨及腦實質損傷,引起明顯症狀。多數病例與上述兩例相仿,屬於輕中度。當時僅有局部疼痛,少數有皮下腫脹,短期消失。而硬腦膜下血腫則並非立即發生,常在其後逐漸出現和增大,隨著腦組織受壓而出現症狀。其間可能有半個月甚至1~2個月病人無明顯不適,其後始有各種相應的臨床表現,以致那時患者對外傷史已經淡忘,印象不清。往往得靠醫生想到這種可能性,仔細追問,才能及時確診。
硬腦膜下血腫對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從上述兩例患者手術前的不完全性偏癱、失語等情況,可見一斑。有報道稱,老年組(≥60歲)顱內血腫死亡率可高達53.2%。
通過顱骨鑽孔引流手術清除血腫,是本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但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腦組織原有退行性改變,加上機體代償及修複能力差,手術風險較大,故應認真分析病情,審時度勢,選擇最佳時機及術式。一般在吸除血腫後,應用生理鹽水反複衝洗腔內積血,放置導管引流。術後抬高床足,取頭低10~15度,鼓勵多飲水,以利於受壓腦組織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