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腫瘤患者的綜合管理與臨終關懷

作者:蘭州大學第一醫院 嚴祥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8-21

老年腫瘤患者的綜合管理與臨終關懷

  腫瘤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段,但是在老年人群中更為普遍,大約3/5新診斷的腫瘤發生在6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腫瘤患者的數量也隨之快速增長,因此,老年腫瘤研究成為全球醫學界及社會關注的問題。

  典型病例

  患者女,68歲, 獨居。2004年8月,行左側乳腺癌根治手術,術後行放化療,病情得到控製,身體恢複良好。

  2009年3月,骨掃描檢查提示“多發性骨轉移癌”,未行抗腫瘤治療,對症治療效果欠佳。

  2009年6月,開始接受寧養服務。首次接診探訪,患者呈慢性病容,半坐臥位。

  疼痛評估顯示,左胸處24小時持續刀割樣疼痛數值評定量表(NRS)評分為8分,腰背部24小時困痛NRS評分為5分。下地活動時疼痛明顯,懼怕活動臥床不起。

  針對患者的問題,製定寧養服務計劃,進行規範的三階梯止痛治療和護理,緩解患者身體的痛苦。

  針對患者心理問題,給予心理疏緩,並建立一對一的義工服務模式。義工每周都去患者家中與其交流,還幫助患者做一些家務,使患者真正感受到被關愛和重視。患者生活狀態積極,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漸恢複。

  至2010年10月,患者能夠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目前,患者生活自理。

  老年腫瘤患者的綜合管理與評估

  老年腫瘤患者有許多不同於年輕患者的特點。一方麵,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如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藥物清除率亦相應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更易在化療後發生骨髓抑製;心肌儲備功能下降,容易發生心力衰竭;神經元數量減少,化療藥物的神經毒性更加明顯;肝髒代謝及解毒功能下降,增加治療毒副反應和並發症的發生。另一方麵,大部分老年腫瘤患者的腫瘤侵襲性較低,腫瘤進展相對緩慢,為合理治療提供了機會。

  因此,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師對老年腫瘤患者的治療有了新思考,如患者是否能夠帶瘤生存?患者可以承受什麼樣的治療?這些治療是否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腫瘤治療的遠期後果是什麼?患者居住的社區能夠提供什麼幫助?目前,對老年腫瘤者進行綜合管理的概念已經開始被普遍接受(右圖)。

  並存疾病、體能狀態、心理特點及社會因素等均會對老年腫瘤患者的病程和預後產生影響,因此每位老年腫瘤患者都應接受綜合評估,以便製定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最大程度地延長老年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推薦使用的綜合老年評估(CGA)量表包括功能、合並症、社會經濟狀況、老年綜合征、營養狀況和複合用藥情況等六方麵內容。

  目前,國內使用較多的是國外研製、翻譯過來的評估量表,有些內容並不完全適應中國國情,所以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老年腫瘤患者綜合狀況評估工具是我國老年腫瘤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老年腫瘤患者的臨終關懷與死亡教育

  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全麵的護理指導程序,涵蓋了所有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需求。臨終關懷對象一般是預計生存期不超過3個月的終末期患者,腫瘤患者是臨終關懷的主要對象。

  晚期腫瘤患者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內,軀體、心理和精神常承受巨大壓力,臨終關懷作為一種較為適宜的醫療方式,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推崇。其服務宗旨是,在生命行將結束時,為患者提供最好的關懷和照顧。

  晚期腫瘤患者的臨終關懷原則包括:① 以舒緩為主的原則。對癌症患者的治療與護理本著舒緩療護原則,不以延長生存時間為主,而以對患者的全麵照顧為主,以提高患者臨終階段的生活質量,維護臨終患者的尊嚴與價值。② 全方位照顧原則。主要包括對臨終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方麵的全麵照顧與關心,為患者家屬提供全天服務。③ 人道主義原則。對臨終患者提供更多的愛心、同情與理解,尊重他們做人的權利與尊嚴,其中包括尊重他們選擇安樂生存的權利,也包括他們選擇死亡時安樂狀態的權利。

  臨終關懷在歐美發達國家開展較早,20世紀80年代以來,真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在我國開始起步,並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全國部分大、中城市也陸續建立起一些臨終關懷和姑息治療機構,但這遠不能滿足我國的實際需要。未來需要逐步擴大和提升臨終關懷機構建設規模和水準,探索和完善切合實際的臨終關懷模式,打造優秀的臨終關懷從業隊伍,大力普及和宣傳臨終關懷相關知識,不斷提升臨終關懷的人文護理水平。

  死亡教育

  與臨終關懷相伴而生的死亡教育也日漸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麵對死亡,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曆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

  在西方國家,死亡教育往往通過一些宗教文化來實施。我國宗教信仰普遍缺乏,傳統文化也往往回避對死亡的討論和分析,民族特征和傳統文化與西方社會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國的死亡教育應該充分結合本土的文化資源。傳統文化中有一些思想可被挖掘用於死亡教育,例如道家的“視死如歸”等表達的就是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和對死亡的理性麵對。另外,中國人往往重視親情,可在死亡教育中通過強調血緣關係的傳承,即強調臨終者的生命其實並沒有隨著個體生命的結束而終止,而是在後代生命上得以延續,則臨終者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或可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減輕。

關鍵字:老年腫瘤患者,綜合管理,臨終關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