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不認識配偶、子女,穿衣、吃飯、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有的還有幻聽幻覺,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體弱或增老年癡呆風險
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身體虛弱的中老年人,即便大腦幾乎沒有阿爾茨海默病(早老性癡呆症)相關變化,日後還是容易罹患癡呆症。相關論文刊載於最新一期英國《柳葉刀·神經學》期刊。
美國科學促進會主辦的新聞網站“尤裏卡警報”報道,這項研究涉及456名年滿59歲的中老年人。1997年研究開始時,研究對象都沒有阿爾茨海默病。
研究人員每年讓研究對象參與神經心理測驗和健康狀況評估,用心髒問題、骨質疏鬆、活動能力等41個指標評估他們的身體健康程度。研究對象去世後,研究人員檢測他們大腦斑塊與纏結以確定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大腦變化。
結果顯示,8%的研究對象雖然出現諸多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大腦變化,但並沒有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症狀;11%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其實並未出現多少相關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計入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等相關因素後,體弱以及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大腦變化獨立作用於癡呆症症狀,且體弱顯著關聯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大腦變化。
研究牽頭人肯尼思·羅克伍德說:“體弱減少一個人的生理儲備,可能引發癡呆症臨床表現;如果一個人身體並不虛弱,可能不會出現臨床症狀。這意味著,一個‘虛弱的大腦’可能更容易出現癡呆症等神經係統問題,因為它難以承受病理負擔。”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果朝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正確方向邁進一大步,顯示癡呆症症狀有多個觸發因素。
年少時沉穩,老了不癡呆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孩提時代的種種表現不僅預示成人後的行為品性,也有助預測老後健康水平。年少時性格沉穩的人,日後較少罹患老年癡呆症。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本傑明·查普曼博士及其團隊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對1200多所中學的8.2萬名高中生展開了長達50多年的跟蹤研究。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對平均16歲的參試者進行了冷靜、活力、組織力、自信、成熟、責任、領導力、衝動、社交欲望、社會敏感性、藝術和智力修養等特征評估,並對所有參試者的病曆數據進行收集整理。
到2011~2013年,參試者逐漸步入70歲,其中超過2500人被確診為癡呆症。將參試者青少年時期性格特征與老年期癡呆症發病風險之間進行對比分析顯示,青少年時期沉穩(無焦慮感、不神經質)和成熟(有責任心、認真可靠)的參試者,日後患老年癡呆症風險降低約10%;性格外向、活潑好動且充滿活力的參試者,老年癡呆症風險也降低了約7%。
No.1
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培養運動習慣和興趣愛好,健康飲食,戒煙限酒,多學習,多用腦,多參加社交活動,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與社會隔離。
No.2
降低患病風險
中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卒中、抑鬱症、聽力損失、有癡呆症家族史者,更應當控製體重,矯正聽力,保持正常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水平。
No.3
知曉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跡象
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跡象主要包括:很快忘掉剛剛發生的事情;完成原本熟悉的事務變得困難;對所處的時間、地點判斷混亂;說話、書寫困難;變得不愛社交,對原來的愛好失去興趣;性格或行為出現變化,等等。
No.4
及時就醫
老年人若出現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跡象,家人應當及時陪同其到綜合醫院的老年病科、神經內科、精神/心理科、記憶門診或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