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年患者穿刺,應避免使用此方法!

作者:護士網 來源:護士網 日期:17-03-01

        話題

        護士小雨:

        門診趙醫生收了一個慢性胃炎的患者張x,需要輸液10天。

        張某過來輸液的時候,我其實已經為前麵的幾個病人紮過了,都是“一針見血”,順利穿刺成功。

        但是,到了張x這裏,就不行了,患者女性,78歲,兩隻手都是滿手皺紋,血管不僅不顯不說,還又細又滑。好不容易在手背上找了條血管,拍了半天,還是隱約可見,進針之後,針頭攆了半天,回血之後,還是“穿了”,害得患者又挨了一針不說,還逢人就說我紮針又打又拍的,紮得最疼,想著這個患者以後還有9天的藥水要輸,真的不想再出現這樣的不愉快,大家有什麼經驗,給我支個招唄?

        點評

        在臨床上,護士們在跟患者進行靜脈輸液穿刺的時候,最通常的做法是:選好中意的血管,紮上止血帶,習慣性的拍打患者穿刺部位,以使患者血管充盈。但是,這個方法在老年患者群進行穿刺時,卻並不適用。因老年人血管彈性差、血管壁變脆,血管不顯時,操作護士常常會不由自主的加大拍打力度和時間,用力拍打容易使血管破裂,增加血管穿刺難度不說,且這種“紮上止血帶+用力拍打”的穿刺方式,會造成患者疼痛不適,很容易引發患者反感。

        這種“紮上止血帶+用力拍打”的穿刺方式如若穿刺成功還好,但是如果患者受了罪,再穿刺失敗,那就是另外一種情景了,不僅患者不高興,護士們的心情,又有誰能好得起來?

        這個方法,應避免在老年患者穿刺時使用。

        可是,不這樣做,還能怎麼辦?一直以來,大家不都是這麼做的嗎?

        改進措施

        1、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不僅對患者,也對護士。部分老年患者對疼痛刺激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特別是血管條件差的,早已有畏懼心理在前,再加上穿刺不順,就會出現緊張和過激表現。因此,護士在穿刺前可不急於操作,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護理人員先排除外界幹擾搜,穩定情緒,沉著冷靜,不受患者的影響,掌握選擇血管的主動權,充滿自信。

        2、創造先機 不急於貿然穿刺,做好充分準備。除了上述的心理準備,還要選擇合適的針頭,老年人輸液滴速不要求快,再加上血管硬化,管壁較細,可選擇小號頭皮針,如紫柄的5.5號針頭,可有效減輕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血管準備,可采取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方法,如熱水袋熱敷,熱毛巾濕敷,溫水熱浴等局部加溫措施,這一點,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需要引起注意;也可讓老年患者的手下垂一會兒,使血管充盈,血管易於顯露。

        3、方法改進

        ◎雙帶法 護士們最常用的穿刺血管是患者的上肢表淺靜脈,可在患者常用的紮止血帶處——腕關節上方紮一根止血帶,另一根止血帶紮在穿刺點的上方或下方15-20cm處。注意紮止血帶時間不宜過久,不宜超過2-3分鍾,以免引起患者不適。

        ◎塗藥法 局部塗抹血管擴張藥物,如硝酸甘油、阿托品、654-2等注射液。用棉簽蘸藥水塗抹穿刺局部皮膚,可輔以輕輕按摩,靜待2-5分鍾,見局部表淺靜脈擴張顯現後,及時進行穿刺。

        ◎按摩法 紮上止血帶後使用,順著擬穿刺血管的走向,輕輕按摩,可延向心方向輕輕向上推,使血管迅速充盈,盡快完成穿刺,穿刺時左手食指可固定住穿刺血管上下方,右手食指拇指做好穿刺,協助完成操作。

        ◎助手法 有的老年患者對止血帶比較排斥,兩根止血帶法,就更加不適了,這種情況下,可喊一個操作助手,常規的紮一根止血帶後,皮膚較鬆或血管不充盈者,可由助手用手固定止血帶下方15-20cm的部位,與第二根止血帶的作用類似,起到固定局部皮膚、使血管充盈的目的,協助操作者,順利完成操作。

        4、妥善固定 老年患者血管不是一般的滑,許多穿刺不是栽在穿刺上,卻失敗在穿刺後的固定環節上。所以老年患者的針頭固定,也很重要。皮鬆、血管滑的老年患者,操作者可配一個助手,協助固定血管。具體配合:穿刺成功後,操作者固定針柄的手不動。另一手固定、按住針頭前麵鬆弛的皮膚,由助手完成解止血帶、前兩條固定膠布的粘貼,初步固定後,再由操作者完成接下來的固定步驟,必要時,給予患者穿刺部位加固小夾板或硬紙板,加固保險。

關鍵字:老年患者穿刺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