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2016)上,來自荷蘭的研究者報告稱,一項大型試驗顯示,積極的血管風險因素管理並不能預防癡呆的發生。該研究同時在線發表於柳葉刀雜誌。
該研究名為PreDIVA,是一項開放標簽、整群隨機抽樣對照研究。來自荷蘭拉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Edo Richard表示,研究中接受積極管理和標準護理的兩組患者,經過約6年後,發展為癡呆的比例上沒有顯著差異。
“兩組之間差異相對較小,這可能是由於在荷蘭,醫療保健的水平已經足夠好了,因此在已經處於高水平醫療保健環境的情況下,很難再做出進一步的改善。”Richard在大會上報告稱,“或許這種幹預在醫療保健係統欠發達的國家或者中等收入的國家中更為有效。”
心血管危險因素與癡呆的風險增加相關,因此Richard等人決定通過研究來確定,針對這些風險因素的積極幹預措施,是否可以預防一般初級保健人群癡呆的發生。
總體而言,共有3526名患者納入研究,患者年齡為70~78歲,將其隨機分組至以護士為主導的多模式心血管幹預組和常規治療組,幹預的目標包括血壓、吸煙、運動、超重、膽固醇水平和血糖水平。
患者隨訪的中位時間為6.7年,主要結局為發展為癡呆的情況,次要結局則包括卒中、心梗、認知功能減退、癡呆亞型及死亡率。
Richard表示,不少患者最後從幹預中脫落了,但由於該研究是一項實效性臨床試驗,他的團隊盡了一切努力跟進所有病例,最終獲得了全部人群中98%的數據。
“在老年患者群體中,實效性臨床試驗的實效結局的重要性便是非常有利於對結果進行解釋。”Richard稱。
總體上,研究者未觀察到主要終點的差異。在標準治療組中,發展為癡呆的比例為7%,而在積極治療組中這一比例為6.5%(風險比[HR]=0.92,95%CI,0.71~1.19)。
在幹預組中,研究者的確看到了血壓平均值下降了2mmHg,研究者表示這一變化非常溫和,但在該人群水平中,這可能是有相關性的改變。他們補充稱,在基線時血壓最高的患者獲益最多。
而在其他血管風險因素中,研究者沒有看到治療效果。
在符合方案集分析的敏感性分析中,積極幹預組存在獲益的趨勢,但具有臨界性意義(HR=0.78,95%CI,0.58~1.04)。
而在次要結果癡呆亞型方麵,研究者觀察到了非阿爾茨海默病性癡呆風險的下降(HR=0.37,95%CI,0.18~0.76),但Richard提醒稱,這以結果是基於小數據得出的。
對於那些未經治療的高血壓,在幹預組同樣存在獲益的趨勢。當研究者特別觀察了依從性好的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時,可以看到患者的癡呆風險顯著下降了(HR=0.54,95%CI,0.32~0.92)——不過這一結果同樣是基於小數據得出的。
他總結稱,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群積極的血管治療是“安全的”。人們可能擔心這一過程存在風險,但研究中並未觀察到在試驗組中死亡率或住院的增加。
“在全因癡呆率上,積極的血管因素管理並無顯著意義,但我們在依從性好的患者和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信號,可以用來指導此後的試驗,以防止癡呆的進展。”Richard稱,“此外,研究結果同樣觀察到了對非阿爾茨海默病性癡呆風險的影響,不過我們必須謹慎解釋這一結果。”
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首席科學官Maria Carrillo對此表示,盡管這項研究的主要結果是陰性的,但附加的結果仍然提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心腦血管風險進行評估、治療和管理可有所獲益。
編譯自:Kristina Fiore. No Dementia Prevention With Vascular Care. MedPage Today. Jul 28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