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郭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邱貴興聯合複旦大學、美國貝勒(Baylor)醫學院等完成的研究“TBX6基因無效變異聯合常見亞效等位基因導致先天性脊柱側凸”,首次明確了先天性脊柱側凸的發病原因,為先天性脊柱側凸早期診斷及遺傳谘詢等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論著2015年1月8日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nglJMed)。
先天性脊柱側凸(CS)是由於胚胎期脊柱發育異常導致的三維畸形,目前對於先天性脊柱側凸的病因仍未明確。脊柱畸形在孕期及新生兒期較難發現,而在患者就醫時多已出現嚴重脊柱畸形,隻能以支具或手術來控製病情發展。因此,亟需探索先天性脊柱側凸的早期診斷方法和有效的病因學治療靶點。
該研究采用“比較基因組雜交芯片”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的全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發現散發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的基因組16p11.2區域內存在大片段的DNA缺失,基因測序分析將缺失區域內的TBX6基因確認為致病基因。在機製探尋中,該研究發現TBX6基因的缺失、無義、或移碼等不同形式的無效變異本身還不足以導致先天性脊柱側凸,通常需要聯合一個常見的TBX6亞效等位基因共同致病。進一步分析病例的臨床特征發現,此類突變所致的脊柱畸形在臨床表型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此篇論著首次提出了“TBX6相關性先天性脊柱側凸”這一概念。
這項研究不僅首次揭示了TBX6是迄今最重要的先天性脊柱側凸致病基因,而且解釋了TBX6基因致病的複合遺傳機製。該研究發現高達7.5%的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存在16p11.2區域罕見變異(正常人群為3/萬)這一獨特現象,TBX6基因變異在先天性脊柱側凸的貢獻率可高至11%,為揭示其他複雜疾病的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國際骨關節疾病領域的重大突破。
該研究從臨床實際需求出發,揭示了先天性脊柱側凸最重要的致病模式,為先天性脊柱側凸早期診斷及遺傳谘詢提供了理論依據,是轉化醫學的一次成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