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齊魯醫院 耳鼻喉科李學忠教授成功為一例岩尖囊腫患者實施了內鏡經鼻入路岩尖囊腫開放引流術。這一手術是我院鼻內鏡技術的又一大突破,為省內首例,國內亦鮮有報道。
該患者為男性,74歲,因左側頭痛伴走路不穩半年餘入院,有高血壓病史30餘年,冠心病病史15年,CT掃描示左側岩骨尖及頸靜脈空區可見橢圓形低密度影,大小約3.5 cm×2.5 cm,增強掃描可見邊緣輕度強化,明顯壓迫周圍骨質,可見骨質硬化,病變推壓咽部組織移位,咽腔變窄,考慮為岩尖囊腫。因該部位周圍有許多重要血管神經,手術風險極大。該患者曾在多家醫院被建議行側顱底手術,手術創傷較大,且可引起許多並發症。抱著一線希望,患者慕名找到了李學忠教授,李教授仔細研究了患者的影像資料,決定為該患者行內鏡經鼻入路左側岩尖囊腫開放引流術。2011年5月17日,患者在全麻下順利接受了手術。手術中在鼻咽部切開部分黏膜及黏膜下組織,順利找到了囊腫,將囊腫前部切除,使其開放引流到鼻咽部。術後6天患者經鼻內窺鏡複查見囊腫引流口通暢,無顱內出血、腦脊液漏、腦神經損傷及腦膜炎等並發症發生。
顳骨岩部是位於蝶骨和枕骨之間的楔形結構,位置深在,解剖關係複雜,其內有頸內動脈、內耳道以及Ⅶ、Ⅷ腦神經和骨迷路等重要結構,而且與岩下竇有密切關係,所以該處是一個手術難以接近的部位,傳統用於治療岩尖部病變的手術入路主要有經耳蝸下、迷路下、經耳蝸、經迷路以及經顱中窩入路等,但會造成諸如聽力喪失、前庭功能喪失、麵癱等一係列並發症。應用鼻內鏡經鼻入路處理岩尖病變,能夠簡單、迅速地到達岩尖部, 手術創傷小、恢複快、術後複查方便。但因為該部位周圍有重要血管神經,對術者的手術要求較高。
Montgomery WW 1977年提出內鏡經鼻入路治療岩尖部病變,之後30餘年間國內外僅有零星病例報道。 齊魯醫院耳鼻喉科此次成功實施內鏡經鼻入路岩尖囊腫開放術,標誌著我院鼻內窺鏡外科技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為岩尖部病變患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最佳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