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注射可治療突發性聽力喪失

作者:美文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5-25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對特發性感覺神經性聽力突然喪失患者進行類固醇注射療法(即將類固醇直接注射到中耳內)所達到的聽力恢複程度不亞於口服皮質類固醇的標準療法的效果。這也許對某些病人是更好的治療方法,因為它可避免口服類固醇的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研究報告發表在5月25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

  特發性(即原因不明)感覺神經性(即與感覺神經有關的)聽力的突然喪失是一種在不到72小時內起病的聽力喪失。這種疾病的發病率估計每年在10萬分之5-20人之間。這一數字可能是被低估的,因為許多人因迅速康複而沒有就醫。根據文章的背景資料,目前對特發性聽力喪失的標準治療是進行一個療程的口服皮質激素(如強的鬆或甲基強的鬆龍)的治療。

  在最近幾年中,通過直接向中耳內注射藥物的鼓膜內皮質激素治療已經獲得了人們廣泛的接受。鼓膜內治療的一個理論上的長處是目標區域內的藥物濃度增加了,並減少了伴隨著口服類固醇的全身其他組織與類固醇的接觸,因而可減少與這種接觸有關的係統性不良反應。文章的作者寫道:“可是,對口服和鼓膜內類固醇療法的比較還缺乏有足夠說服力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的實驗,以證明增加局部藥物濃度可改善治療聽力的結果。”

  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Steven D. Rauch及其同事開展了一項多中心、隨機、非劣效(即結果不次於與其相比較的療法)性試驗,旨在比較口服強的鬆與鼓膜內甲基強的鬆龍注射對治療特發性聽力喪失的功效。非劣效性被定義為兩種治療在聽力後果上的差別小於10分貝。該項研究包括了250名罹患單側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的病人,他們發生的純音聽閾均值喪失達50分貝或以上,並在起病14天內就醫的。純音聽閾均值(PTA)是患側耳朵在500、1000、2000和4000赫茲時所計算的聽閾的算術平均值。這項研究是在2004年12月至2009年10月間在16個基於耳科治療的學術型團體中開展的。對這些試驗參與者的隨訪時間為6個月。有121名患者口服強的鬆(60毫克/每天)達14天之久,並接著用5天時間逐漸減量並停藥;有129人在14天中接受了4個劑量(40毫克/毫升)的甲基強的鬆龍的中耳內注射。

  文章的作者寫道:“總的來說,鼓膜內甲基強的鬆龍注射的結果顯示,其治療特發性感覺神經性聽力突然喪失的效果不差於口服強的鬆的效果。非劣效性還表現在某些亞組中。口服和鼓膜內注射治療都很安全,但它們可引起某些討厭的不良反應。就舒適性、成本和方便程度來說,強的鬆口服要優於鼓膜內注射的治療。如果患者有口服強的鬆的禁忌症的話,那麼鼓膜內注射治療將是一個合適的替代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補充說,在這一研究中,仍然還有許多的有關聽力喪失的治療問題沒有得到解答。 “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希望在我們的數據中探索治療後果的可能的預測因子。盡管我們觀察到的口服和鼓膜內治療在總體上有著類似的功效,但我們所做的亞組分析提示,某些亞組可能會從某種治療中獲取比另外一種治療更大的裨益。”

  相關鏈接:Oral vs Intratympanic Corticosteroid Therapy for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關鍵字:類固醇,突發,聽力喪失,中耳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