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歐洲累計確診人數超過7萬例,成為此次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震中”。近日,英國政府計劃采取“群體免疫”措施的消息經媒體報道後,讓許多專家學者驚出了一身冷汗。盡管後來英國政府改變了策略,但是一些國家似乎正打算嚐試英國放棄踏足的這條道路。
一篇模擬研究報告,讓英國政府“回心轉意”
據《BMJ》最新報道文章顯示,英國政府防疫態度的轉變,是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發布了一項名為“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的模擬研究報告之後發生的。
這項報告對比了將確診患者的居家隔離和70歲以上人群的社會距離結合起來,以及采取更嚴格的幹預措施,英國可能會出現的情況。結果發現,前者將導致疫情在春夏出現三到四個月的高峰期,雖然這能夠減少人們對醫療的需求並降低死亡人數,但仍會導致26萬人死亡,使ICU出現爆滿局麵;而采取嚴格幹預措施的話,能夠使人們“逆轉傳播”(reverse transmission),但是在疫情得到控製後,如果沒有疫苗,那麼疫情可能將卷土重來。
顯然,英國現在采取的是第二項計劃。英國首相約翰遜在發布會上承諾,英國政府將采取“非常嚴格“的抗疫措施,像戰時政府一樣行動。一方麵加緊支持醫療係統,增加醫護人員,增加住院床位;另一方麵積極扶持經濟,幫助困難企業渡過危機。
英國首席醫療官克裏斯•惠蒂說,上周宣布了隻有住院的人才會接受病毒檢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安,尤其是醫護人員擔心,由於無法檢測,他們將不得不以輕微症狀進行不必要的隔離,這將讓醫療係統陷入更糟糕的局麵。因此,該國計劃每星期擴大測試規模,向更廣泛的社區推廣。
盡管英國政府已經改了主意,但是,一些國家似乎打算沿著英國原本設想的路徑走下去。
荷蘭首相稱將有60%人受感染,瑞典專家支持“群體免疫”
荷蘭首相馬克•魯特在16日發表電視講話時表示,不久的將來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口感染該病毒,但這也是增強免疫力的方式,而具有免疫力的人群越多,病毒傳播到易受傷害的老年人和其他健康狀況差的人的機會就越小。具體感染範圍在50%~60%之間。盡管采取封鎖措施讓中國遏製了疫情,但是解封後人們將繼續暴露在病毒之下,這將導致醫療係統過載。
不僅是荷蘭,瑞典似乎也在考慮采取“群體免疫”的措施。據《瑞典晚報》報道,該國政府的流行病學專家Anders Tegnell表示,“我聽到了英國人的做法,他們和我們在瑞典做的很相似”。同時,Anders Tegnell也強調,這一舉措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這是一種比采用封鎖等強硬措施結束疫情的更吸引人的思維方式。
此前,瑞典官方曾於12日決定停止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統計,並且不再對輕症患者和疑似患者進行檢測,而是將有限的資源用於醫護人員、已住院患者等高危人群。對此,有學者提出,瑞典國內醫療設施遠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此舉等於是在向病毒投降。
值得注意的是,群體的免疫力通常是由疫苗獲得的,麵對一種新發現的病毒,沒有人敢保證采取這樣的措施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裏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的,新冠病毒在人類中存在的時間還不夠長,目前在科學上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也還不夠,所以尚不能確定它在免疫學方麵的作用。“我們可以討論理論,但目前我們麵臨的是一個現實的情況,我們必須考慮采取行動。”
症結在於這些國家認為封鎖措施產生的效果將不如人意,那麼,如果不采取封鎖措施,其他國家可以如何行動?頂級期刊《Nature》和《Science》最新文章表明,其他國家從中國和韓國的“抗疫”經曆中或許能夠有所得。
不采取封鎖措施,其他國家可以怎麼做?
3月18日,《Nature》發布的最新報道探討了中國的防疫經驗。文中提到,盡管在短時間內病例數激增,但是中國所采取的封鎖措施確實有效。不過,流行病學家表示,如果反應速度能夠更快一些,受影響的人數將更少。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新發疾病研究員Lai Shengjie和Andrew Tatem的模擬研究顯示,如果中國早一周采取防控措施,或許能防止67%的病例發生;再早三周,也就是1月初開始,就能把感染人數控製在總病例數的5%。此前,鍾南山院士團隊在一項報告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見解,如果防疫措施提前5天執行,感染人數將比現在少2/3以上,最終不會超過25,000人。
研究人員認為,早發現、早隔離是中國減少COVID-19病例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寶貴抗“疫”經驗。如果沒有這些措施,中國在2月底的確診人數可能是現在的5倍。Andrew Tatem 表示,“如果要分主次的話,早檢測和早隔離應該是最重要的。”
在這方麵,新加坡因其對疫情的警覺而受益匪淺。在1月3日武漢市衛健委通報“未發現病毒人傳人”的前一天晚上,新加坡政府就已經通知醫務人員要注意一種“不明原因肺炎”,在出現病例後,醫生立即甄別並隔離了感染者,並對他們的接觸者進行了追蹤。在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情況下,目前該國累計確診病例數為266例。
韓國的抗疫經曆也印證了檢測以及追蹤隔離的重要性。兩周以前,這個擁有5000萬居民的國家一度成為除中國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然而,現在韓國的情況明顯好轉。《Science》最新報道指出,這與該國廣泛、嚴密的檢測程序以及盡最大努力追蹤和隔離傳播者有關。
在2015年遭遇過MERS之後,韓國建立起了更完善的院內感染預防和控製機製,這也是直到現在韓國沒有醫護人員感染COVID-19的重要原因。新冠病毒在中國出現以後,韓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KCDC)迅速開發診斷試劑,並與診斷製造商合作開發商業測試套件,這讓韓國不至於陷入因診斷試劑短缺而無法檢測疫情的局麵。
據WorldMeter網站報道,韓國已經對27萬多人進行了檢測,相當於每百萬居民中就有5200多人進行了檢測。目前,韓國的病毒檢測能力已經達到15000次/天。3月初,該國還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機APP,用於追蹤被隔離者並收集症狀數據。
在病例追蹤方麵,韓國KCDC 130人的檢測團隊將重心放在新天地教會上,在這個群體追蹤到的人裏有80%被確診患有COVID-19,而在其他追蹤到的人群裏,確診比例僅為10%。隔離觀察期間,當地的隔離小組每天將打兩次電話確認那些自被要求行隔離的人群的情況,如果公民違規將麵臨將高達1000萬韓元的罰款並入獄一年。正是由於這些積極的措施,在不采取嚴格封鎖措施的情況下,讓韓國一度肆虐的疫情逐漸出現轉機。
3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美國稱9月疫苗就可以用在人身上,中國也在賽跑,估計前後不會差多少。在這之前,光靠“群體免疫”不可能解決問題。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提到的,預防感染和拯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打破傳播鏈。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檢測和隔離。“誰都不可能蒙住雙眼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