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倩:中國人肥胖標準是怎麼來的?

作者: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來源: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微信 日期:15-09-07

        來自上海市糖尿病臨床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包玉倩教授說,肥胖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自1980年以來,全球成人肥胖症人數增長了近一倍,2014年的數據是: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過19億人超重,其中6億人肥胖。我國人群肥胖的流行和特征怎樣?判斷肥胖的標準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國肥胖的流行現狀

        2010年楊文英教授的調查顯示,我國有2.66億(27.8%)超重、5300萬(5.5%)肥胖、2.59億(27.1%)腹型肥胖。多中心全國流調數據(n=46024,年齡≥20)顯示,肥胖與代謝異常、冠心病、腦卒中密切相關。

        中國人肥胖變遷及特點

        從上海社區人群體脂參數的變化可以看到,與1998-2001年相比,2007-2008年上海社區人群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比例均增加。

        與1998-2001年的BMI頻數相比,2007-2008年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BMI、腰圍的頻數分布均右移。

        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人的體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現為肥胖程度較輕,而體脂分布趨於向腹腔內積聚,即易形成腹型肥胖。

        我國人群中心型

        肥胖的判定標準

        目前用於判斷中心型肥胖的常用指標分為兩種,一種為簡易參數指標,即為簡單的人體學參數測量,常用的有腰圍、腰圍/身高比值和腰臀比等。而精確參數指標,包括計算機斷層掃描和磁共振,也是國際糖尿病聯盟推薦的用於評價腹部脂肪含量的金標準。

        包教授的團隊在大樣本人群中開展了核磁共振技術精確評價腹內脂肪積聚與代謝綜合征(MS)關係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腹內脂肪麵積(VFA)大於80cm2,判定MS的特異性及敏感性最好。故將腹內脂肪麵積大於80cm2定義為腹型肥胖的精確標準,並與腰圍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了相應的腰圍參數:男性88.3cm,女性86.3cm。因此,應用核磁共振法得出適合中國人群的診斷腹型肥胖的切點為:精確參數——腹內脂肪麵積80cm2;簡易參數——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

        上海社區人群5年隨訪研究顯示,這一標準與心血管事件的相關性更好。因此,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製定聯合委員會采用了該標準製定了新的MS的工作定義(JCDCG)。

        此後,包教授團隊開展了腹型肥胖和心血管風險的全國多中心研究,對這一標準進行進一步驗證,表明其與MS、血脂異常、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均有良好的相關性。

        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成人體重判定》(標準號WS/T428-2013)采用這一標準,並於2013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大會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中華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專題

關鍵字:包玉倩,中國人,肥胖標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