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多年來,哮喘和肥胖的患病率在持續增加。肥胖是哮喘的一種常見共患病,不僅與哮喘發生有相關性,與哮喘症狀的不易控製,以及入院風險增加也有關係。但肥胖是直接增加哮喘風險?還是患者首先出現哮喘,然後因為呼吸係統受限和體力活動減少開始出現超重或肥胖,仍然存在爭議。
盡管肥胖和哮喘已明確有關係,但是造成此關係的因素我們還有很多未知。流行病學研究已經確認了他們的關係,引入了新概念,但是對直接因果關係中的確切機製研究不多。目前提出一些生物學推理性的相互作用,包括參與通氣的機械因素,慢性全身性炎症,激素影響(包括瘦素和脂聯素),以及其他共患病,例如胃食管反流(GER)和高血壓。
複雜的遺傳因素也在肥胖和哮喘的發生中發揮作用。有趣的是,有些多效基因甚至會同時參與到兩種疾病的發生中,包括編碼β2腎上腺素受體、維生素D受體、瘦素、蛋白酶Cα和TNF-α的基因。越來越多的證據也支持表觀遺傳學的作用,以及早期暴露(包括宮內)於飲食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因為共同的這些因素可能連接起兩種疾病。
此外,BMI對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劑量反應關係的影響也知之甚少,特別是在兒童中。一項對兒童哮喘管理計劃試驗的事後分析發現,在肺功能、哮喘急診就診次數和入院次數方麵,與正常體重兒童相比,超重/肥胖兒童對吸入糖皮質激素的反應下降。總體看來,目前有比較有限的研究確定了超重/肥胖哮喘兒童獨特的表型差異,特別是症狀和對治療反應中的差異。我們從成人群體中進行數據外推時一定要謹慎,因為他們的特征可能與兒童明顯不同。
Lang等在最近一期《J Allergy Clin Immunol》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探討了超重/肥胖哮喘兒童(>85% BMI)相比於匹配對照組(20%-65% BMI)在症狀上的差異。研究納入了10-17歲診斷為持續性哮喘的人群,他們都有明確的客觀肺功能數值,乙酰甲膽堿試驗結果,或者兩者兼有。除了使用幾種儀器來評估哮喘控製、症狀和生活質量外,參與者還參與了乙酰甲膽堿激發試驗,進行呼出氣一氧化氮測定。
此前動物試驗和人群研究都表明相比於正常體重組,超重/肥胖哮喘患者的氣道高反應性增加。此外,機械因素,例如功能殘氣量減少,潮氣量降低,小氣道更易關閉,已被假設為是超重/肥胖哮喘患者症狀控製不佳的潛在因素。然而,Lang等並沒有發現超重/肥胖哮喘患者在肺功能客觀指標上的任何差異,包括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FVC,以及支擴劑使用後FEV1的變化。
此研究中,超重/肥胖兒童對乙酰甲膽堿激發試驗反應減少,在達到一個顯著的PC20值(mg/ml)前需要約4倍劑量的乙酰甲膽堿。超重/肥胖兒童呼出氣一氧化氮值(FeNO)更低,鑒於既往有不少研究發現肥胖哮喘患者有明顯的中性粒細胞炎症,所以FeNO降低也不奇怪。
盡管兩組患者在使用控製發作藥(controller)和衛生保健使用方麵類似,但是超重/肥胖兒童每周有3倍多的急救支擴劑的使用。此外,Lang等發現控製不佳相關的初始症狀中,超重/肥胖兒童更易發現呼吸短促(OR,11.8;95%CI,1.41-98.7),更不易發現咳嗽(OR,0.26;95%CI,0.08-0.82)。在喘息、胸悶和夜間症狀方麵,兩組間無差異。既往研究都發現喘息是超重/肥胖兒童最常見的相關症狀。
在該研究的討論中,作者總結說,兩組患者在肺功能方麵相似,急救藥物使用和呼吸短促初始表現存在差異,超重/肥胖
哮喘患者的TH2炎症/乙酰甲膽堿反應性降低。他們還發現了超重/肥胖人群自我報告的GER症狀和打鼾(非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的增加,這被假定為是這些結果的一個潛在聯係。
盡管肥胖和哮喘有相關性已經非常明確,但是關於原因、最佳治療和預防等方麵還存在很多問題。今後的研究可以集中評估超重/肥胖哮喘兒童的病理生理差異,通過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最終製定出最佳實踐。
(編譯自: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Dec 18;[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