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伴發熱、白細胞減少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 薑曉華 顧衛瓊 寧光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2-04

  患者男性,68歲,因“心悸、手抖、多食、消瘦2年,發熱、咽痛2天”入院。患者2年前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多汗,多食並漸消瘦(2年內體重減輕10 kg),伴雙下肢乏力。36天前外院考慮“甲狀腺功能亢進”,予他巴唑(10 mg tid)治療,4天前查血白細胞(WBC) 2.7×109/L, 中性粒細胞(N) 62.6%。2天前患者出現發熱、咽痛,體溫波動於39℃~40℃,1天前查WBC 0.5×109/L,N 44%,停用他巴唑。患者於我院急診查WBC 0.4×109/L,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0 μg及抗生素後,無明顯改善,並出現咳嗽、咳痰,遂入住我院。

  診療經過

  第1次入院

  體溫38.4℃,呼吸24 次/分,心率120 次/分,血壓 100/60 mmHg。急性麵容,體型偏瘦。雙眼眼球突出、眼瞼攣縮。咽部充血,扁桃體無腫大。甲狀腺Ⅱ度腫大,質中,未捫及腫塊,無壓痛及血管雜音。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幹濕音。雙手平舉有細震顫,無脛前黏液水腫和杵狀指。

  WBC 0.2×109/L,血小板 66×109/L。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 3.27 nmol/L(參考值 0.89~2.44 nmol/L) ,甲狀腺素(T4)164.73 nmol/L (參考值62.67~150.84 nmol/L),遊離型T3(FT3)9.87 pmol/L(參考值2.62~6.49 pmol/L),遊離型T4(FT4) 25.45 pmol/L(參考值9.01~19.04 pmol/L) ,反T3(rT3)184.40 ng/dl(參考值20.0~54.0 ng/dl),促甲狀腺激素(TSH)1.91 μIU/ml(參考值0.1~10.0 μIU/ml),敏感TSH (sTSH)0.001 μIU/ml (參考值0.35~4.94μIU/ml),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445 U/ml(參考值<40 U/ml),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TRAb)25.7 U/L(參考值<5.0 U/L)。

  本例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格雷夫斯病(Graves病),粒細胞缺乏症合並感染。

  監測體溫及白細胞變化,完善相關檢查並予以藥物治療(表1)。

  其他症狀及相應治療如下。

  咽痛 患者咽痛劇烈,致不能進食、飲水困難,血白蛋白22 g/L。予甲硝唑含漱液、5%碳酸氫鈉及酮康唑漱口液交替漱口,並隔日靜滴人血白蛋白。2天後患者恢複半流質飲食,口服腸內營養粉。咽痛漸減輕,3周後緩解。

  腹瀉 患者有黃色稀便,4~5 次/天,大便常規及培養未見異常,予蒙脫石散、鹽酸小檗堿及酪酸梭菌活菌治療3天,恢複正常。

  骨髓抑製 入院時骨髓細胞學檢查示:骨髓尚增生,粒係增生極度低下,粒紅比 0.61∶1,紅、巨係增生相對活躍,成熟障礙血小板散在可見,符合粒細胞缺乏症。停用抗甲狀腺藥物,3周後複查:骨髓增生偏低,粒紅比1.72∶1,粒係核左移,粒、紅係相對增生活躍,巨係尚增生,血小板散在小簇可見。

  甲狀腺功能亢進 停用抗甲狀腺藥物後,動態監測甲狀腺功能有上升趨勢:FT3 16.86 pmol/L,FT4 38.21 pmol/L,sTSH 0.001 μIU/ml。甲亢症狀亦趨明顯。入院第8天查24小時攝碘率不高(35.23%),但由於出現粒細胞缺乏症,患者無法繼續應用抗甲狀腺藥物,故考慮在感染控製後予同位素治療。入院第21天患者服用碘(131I)9.5 mCi後出院。

  第2次入院

  患者出院後1天再次出現發熱,伴鼻塞,無咽痛、咳嗽,體溫最高39.8℃,隨後出現腹瀉。2天後患者於我院急診查WBC 0.4×109/L ,故再次入院。

  查體溫 37.2℃,呼吸 20次/分,心率 100 次/分,血壓 120/70 mmHg。鼻竇無壓痛,咽部充血,扁桃體無腫大、化膿。甲狀腺Ⅱ度腫大,無壓痛及血管雜音。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幹濕音。雙手平舉無震顫。

  行相關檢查,予以藥物治療,監測體溫及白細胞變化(表2)。

  患者訴鼻塞明顯,8天後發現鼻中隔前下方膨隆、黏膜腫脹,疑為鼻中隔膿腫,但患者拒絕行鼻竇CT檢查,遂予穿刺抽膿,鼻塞部分緩解。但之後出現發熱,考慮鼻腔感染,加用奧硝唑後體溫降至37.6℃。

  複查甲狀腺功能較前改善:FT3 4.24 pmol/L,FT4 27.50 pmol/L,sTSH 0.001 μIU/ml。10天後進一步改善:FT3 4.02 pmol/L,FT4 13.53 pmol/L,sTSH 0.001 μIU/ml。

  待體溫正常10天後患者出院,囑繼續監測白細胞變化。

  分析討論

  絕對中性粒細胞計數(ANC)<1.5×109/L為粒細胞減少症,ANC<0.5×109/L為粒細胞缺乏症,ANC<0.1×109/L為重度粒細胞缺乏症。

  病因

  粒細胞缺乏症可繼發於藥物反應、化學藥物中毒、電離輻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有時病因不明。最常見病因是藥物反應,其發病機製可能是:① 藥物對骨髓多能幹細胞的毒性導致細胞代謝障礙,毒性強弱與用藥時間和劑量有關;② 藥物引起的機體異常免疫反應破壞粒細胞及其前體,該反應與劑量無關。

  臨床表現及預後

  多數粒細胞缺乏症患者有藥物接觸史,起病急驟,常出現高熱、寒戰、頭痛、咽痛、極度衰弱、全身不適等症狀,且由於粒細胞極度缺乏致機體免疫力明顯下降,感染為主要並發症。

  抗甲狀腺藥物可導致粒細胞減少症或粒細胞缺乏症,在甲亢患者中發生率分別為10%和0.1%~0.3%。粒細胞缺乏症多發生於服藥後2周~2月,與藥物劑量相關,劑量越大,發病風險越高。ANC可在停藥後數天至數周回升。

  粒細胞缺乏症預後差,病死率達50%。決定預後的因素為年齡、合並症、及時應用抗生素等,最關鍵為粒細胞缺乏持續時間。

  預防及治療

  甲亢患者應用抗甲狀腺藥物過程中應定期監測WBC(每1~2周1次),WBC<(3~3.5)×109/L或ANC明顯降低時需及時停藥。由於粒細胞缺乏症常起病突然,定期監測亦無法及時發現,患者應密切注意發熱和咽痛,一旦出現應立即查白細胞,因為上述症狀常為粒細胞缺乏症先兆。

  出現粒細胞缺乏症後,應立即采取緊急措施,包括停藥、隔離、應用抗生素、給予支持療法。

  G-CSF可改善粒細胞缺乏症患者預後,常用劑量為300 μg qd(或bid)。但有研究報告G-CSF(100~250 μg)不能縮短抗甲狀腺藥物致粒細胞缺乏的持續時間。通常建議早期治療以縮短粒細胞缺乏持續時間,但有研究報告發病後1周~10天開始應用G-CSF,療效尚佳。

  本例早期即應用足量G-CSF和廣譜抗生素,但7天後ANC和體溫才恢複正常。在ANC首次恢複正常後病情出現多次反複,相對較小劑量和較短療程的G-CSF治療可使ANC恢複。因此我們認為,在ANC恢複後有必要繼續應用G-CSF,因為盡管G-CSF可能使外周血中ANC恢複,但被極度抑製的骨髓相恢複需更長時間,期間可能出現ANC再度下降。應用小劑量G-CSF利於縮短抗生素應用時間、降低總體醫療費用、避免真菌感染和防止病情反複。

  抗甲狀腺藥物對粒細胞的毒性有明顯交叉性,如一種藥物引起粒細胞缺乏症,改用另一種藥物很可能出現相同情況,所以對發生抗甲狀腺藥物導致粒細胞缺乏症的患者,不建議改用另一種抗甲狀腺藥物,而推薦同位素治療。該例在同位素治療後甲亢症狀迅速得到控製。

關鍵字:甲亢,發熱,白細胞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