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許樟榮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常呈現多飲、多尿、多食、消瘦、頭暈、乏力等症狀。還可進一步引發全身各種嚴重的急、慢性並發症,造成體內許多係統受損,特別是對血管和神經。糖尿病的病因有兩方麵,一方麵是遺傳因素,另一方麵是環境因素。國外專家認為糖尿病是生活環境病,隻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環境就有可能預防糖尿病,輕度糖尿病病人如果改變了生活方式,甚至有可能不用藥物治療。那麼,究竟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引起糖尿病呢?
近日,醫學論壇網攜手新浪健康,在《名醫堂》100期節目中,特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院全軍糖尿病中心許樟榮探討不良生活方式與糖尿病的關係。
許樟榮說,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從1980年的成人患病率0.67%,到2008年~2009年的成人患病率9.6%~9.7%,近30年中我國糖尿病成人患病率翻了14倍左右。從一方麵來說,糖尿病患病人數的增加反映了國家的進步,究其原因是由於糖尿病和年齡相關,30年來糖尿病患病率增加反映了我國人口平均年齡延長;而從另一方麵來看,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量越來越多,問題很嚴峻。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何在呢?不得不關注與之密切相關的生活方式。
飲食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種,目前經濟水平上升,營養過剩非常多見,吃多了必然會形成脂肪沉積體內,如果脂肪沉積在了不該沉積的地方,在肝髒就是脂肪肝,在肌肉裏會影響肌肉糖代謝,在胰腺會引起胰腺慢性炎症,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等損害。糖的代謝主要在肝髒,飲食過度造成肥胖以後就與糖尿病直接相關了。研究顯示,肥胖的人群比相對正常體重和消瘦的人群糖尿病發病率要高好幾倍。
也許有人要提出質疑,身體正常運轉不也要消耗嗎?確實,我們吃的東西是有一部分維持身體正常運轉的,但不容置疑的是,幾千年甚至上萬年進化而來的傳統飲食習慣,已經無法跟上快節奏的生活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速度已經遠遠大於人類基因的進化速度。過快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帶來過量的高卡路裏的攝入,而人體基因無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過剩”情況,而造成營養過剩,帶來包括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
我們曾經在八十年代做了一項大慶研究,在研究中每人每星期活動5次,每次半小時,飲食每天減少少於半兩,一年體重會有所減輕。這項研究證明生活方式改變之後,糖尿病患病率由糖尿病前期轉變為糖尿病的患病率下降40%~50%。雖然沒有用藥但是對於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的益處卻很大。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療方麵,飲食、運動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僅僅依靠藥物治療有時效果並不理想,生活方式幹預已經成為必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指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運動適量。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後,許多由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會明顯降低。
相關精彩視頻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