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學及分類和分級

作者:空軍總醫院內分泌科 關小宏 來源:CEAAC&AASD年會論文集 日期:11-07-26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嚴重慢性並發症之一,其以長病程、難治愈、高財務支出、致殘致死率高為特點。

  一、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學

  發達國家5%糖尿病病人有足的問題,糖尿病患者的一生中六個人中即有一個人會患糖尿病足。德國文獻報道,30萬患者足病歸因於糖尿病,診斷4年內50%麵臨截肢。在英國,2型糖尿病相關小截肢率增加了2倍,2型糖尿病相關大截肢率增加了43%。全球每30秒即有一個糖尿病患者失去一條腿,85%的糖尿病相關截肢繼發生於足潰瘍。發展中國家40%~70%的下肢截肢與糖尿病有關。在我國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14%,老年人是糖尿病足的危險人群, 糖尿病足多發生於糖尿病起病後10年。糖尿病足致殘率高,需行截肢手術者約占5%-10%,占所有非創傷性截肢的50%以上。截肢後三十天內死亡率約有10%%14%,其生存期中位數為22個月,對患者危害極大。我科近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49人,其中:男性666人,女性383人;年齡<50歲的患者241人, 占22.97%;51-60歲的患者278人, 占26.50%;61-70歲的患者238人, 占22.69%;>70歲的患者295人, 占28.12%。在1049人糖尿病足患者中,60歲以上(含60歲)患者702人, 占66.92%。

  做好糖尿病足分類和分期,準確地評估糖尿病足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對指導糖尿病足的治療、減少致殘率和死亡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糖尿病足分類和分期

  (一)、糖尿病足的分類

  1、糖尿病足按照病因性質分類

  1.1 神經性潰瘍 神經病變是造成足部損害的病理基礎。

  ①感覺係統的神經病變:表現為敏感性喪失,這種對疼痛等刺激的麻木特別容易使足部受到外部暴力的傷害。

  ②運動性神經病變:它發生的直接原因在於糖尿病足的形態學和機能的改變,促使腳底麵的反常壓力的發展。

  神經性潰瘍(主要發生於足底)和神經性關節病(charcot關節)。

  1.2 神經-缺血性潰瘍這些患者同時有周圍神經病變和周圍血管病變。

  1.3缺血性潰瘍 單純的缺血所致的足潰瘍,無神經病變。

  2、糖尿病足按照病變性質分類

  根據糖尿病足部病變的性質可分為濕性壞疽、幹性壞疽和混合壞疽三種臨床類型

  2.1 濕性壞疽

  臨床所見到的糖尿病足多為此種類型,約占糖尿病足的3/4。多因肢端循環(動靜脈同時受阻)及微循環障礙,常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皮膚損傷感染化膿。局部常有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嚴重者常伴有全身不適,毒血症或敗血症等臨床表現。

  2.2幹性壞疽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幹性壞疽較少,僅占足壞疽病人的1/20。多因糖尿病患者肢端動脈及小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或動脈血栓形成,血流逐漸或驟然中斷,導致被阻塞動脈所供血的遠端肢體的相應區域發生壞疽。

  2.3混合性壞疽

   糖尿病患者混合性壞疽較幹性壞疽稍多見。約占糖尿病足病人的1/6。肢端某一部位動脈阻塞,血流減少或中斷,引起幹性壞疽;而另一部位則合並感染化膿形成濕性壞疽。混合性壞疽是濕性壞疽和幹性壞疽的病灶同時發生在同一個肢端的不同部位。混合壞疽患者一般病情較重,潰爛部位較多,麵積較大,常涉及大部或全足。感染重時可有全身不適,體溫及白細胞增高,毒血症或敗血症發生

  3、糖尿病足按照病因與病變程度相結合的方法分類

  美國Texas大學糖尿病足分類方法考慮了病因與程度兩方麵的因素,截肢率隨潰瘍的深度和分期的嚴重程度而增加,如感染的非缺血性潰瘍,隨訪期間無一截肢。

  Texas分類分級法

  分級(潰瘍深度)        分期(潰瘍原因)

  1潰瘍史                  A   無感染、缺血

  2表淺潰瘍                B   感染

  3潰瘍深及肌腱            C   缺血

  4、糖尿病足按照預後分類

  由德國蒂賓根大學Beckert等提出,通過對1000例病人評估跟隨了365d或直到痊愈或是截肢,證明該係統能較準確地預測糖尿病足潰瘍病人的預後,DUSS係統對四項臨床指標進行評分。

  ①是否可觸及足動脈波動(有為0分,無為1分);

   ②潰瘍是否深達骨頭麵(否為0分,是為1分);

   ③潰瘍位置(足趾為0分,其它部位為1分);

   ④是否為多發潰瘍(否為0分,是為1分)。

  最高評分為4分,得分為0分者的潰瘍愈合率顯著增高,而得分高者的潰瘍愈合率降低,同時截肢率增高;得分相同的不同亞組病人,潰瘍愈合率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分析顯示,得分每升高1分,潰瘍愈合率降低35%;同樣,得分越高,初始潰瘍麵積越大,潰瘍病史越長。

  (二)、糖尿病足的分期

  1、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Wagner分級法)

  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因素的足,目前無潰瘍。皮膚無開放性病灶;常表現肢端供血不足,雙足麻、涼、疼及皮膚蒼白、感覺遲鈍或喪失,兼有足趾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現。

  2級:較深的潰瘍,常合並軟組織炎。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組織。常有蜂窩組織炎,有多發性膿腫及膿性分泌物,竇道形成。

  3級:深度感染。足部的肌腱、韌帶組織被破壞,疏鬆結締組織融合形成膿腔,壞死組織多,骨質組織破壞尚不明顯。

  4級:局限性壞疽(趾、足跟或前足背)。嚴重感染已造成骨質缺損、骨髓炎及骨關節破壞或已形成假關節,部分趾發生幹性或濕性嚴重壞疽。

  5級:全足壞疽。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導致嚴重的濕性或幹性壞疽,肢端變黑,常累及踝關節和小腿部位。一般多采用外科高位截肢術。

  2、國內分級法—在幹性、濕性、混合性壞疽基礎上,分別以輕、中、重度進行分級。

   3、Edmonds和Foster簡單分級係統

   由Edmonds和Foster建立,能夠清楚地區別糖尿病足的神經病變和神經缺血性病變。該分級係統是在區分神經性病變和神經-缺血性病變基礎上進行的,可以此分類係統選擇治療方法。

  4、IWGDF分級係統

  灌注

  1級:無周圍血管病變(PAD)的症狀或體征,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可觸及或0.9≤踝臂指數(ABI)≤1.1或趾臂指數(TBI)>0.6或經皮氧分壓>60 mmHg

  2級:有周圍血管病變(PAD)的症狀或體征,但無嚴重肢體缺血。

  間歇性跛行或ABI<0.9(但踝部血壓>50mmHg)或TBI<0.6(但足趾收縮壓>30 mmHg)或經皮氧分壓30-60 mmHg或其他符合PAD診斷的非侵入性檢查(但無嚴重肢體缺血)

  3級:嚴重肢體缺血,定義為踝部收縮壓<50 mmHg或經皮氧分壓<30 mmHg

  病變範圍

   如果可能,損傷範圍(用平方厘米表示)應在清創後確定,深度/組織缺損(在首次清創後評估)

  1級: 淺表全層皮膚潰瘍,損傷不超過真皮層。

  2級: 深潰瘍,穿透真皮至皮下組織,包括筋膜、肌肉或肌腱。

  3級: 涉及更深組織,包括骨、和/或關節(骨質暴露,可探及骨質)。

  感染

   1級:無感染的症狀或體征

   2級:感染僅累及皮膚和皮下組織,至少存在以下症狀中兩項:a局部腫脹或硬結;

  b潰瘍周圍紅斑>0.5~2 cm;

  c局部觸痛或疼痛;

  d局部皮溫升高;

  e流膿。

  沒有以下描述的全身症狀。

  3級:潰瘍周圍紅斑>2 cm加以上任意一項,或感染累及更深層組織,如膿腫形成、骨髓炎、膿毒性關節炎,筋膜炎。無全身症狀。

   4級:具備以下兩種或更多項的任何足感染:

   體溫>38 或 <36℃;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二氧化碳分壓<32 mmHg;白細胞>12×109/L或<4×109/L,>10%幼稚細胞。

  感覺:

  1級:受累足保護性感覺未喪失。

   2級:喪失感覺,定義為10g尼龍絲觸覺缺失,或128赫茲音叉振動覺缺失或震動感覺閾值>25v。5、S(AD)SAD分級

  5、S(AD)SAD分級

  6、SINBAD 分級

  7、DUSS分級

   8、Strauss評分

   9、DEPA 評分

   10、IWGDF改良風險分層

   11、國際工作組的糖尿病組足風險分類係統

  12、糖尿病足感染分級係統

  小結

  以上各種方法均有其優缺點,根據麵對人群及目的可選擇應用。臨床書寫醫療病曆及用於回顧研究時如能將Wagner分級和Texas分級係統中的分期結合起來,可更好地評估糖尿病足的嚴重程度和預後。

  根據我院內分泌科近30年的臨床工作體會,國內分類、分級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評估糖尿病足的嚴重程度和功能預後,是比較理想的評價方法。優於目前常用的Wagner分級和Texas分級方法。

  

  

  

關鍵字:糖尿病足,CEAAC,關小宏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