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高血糖為攝食後1-2h血糖>7.8mmol/L,其與糖尿病微血管與大血管並發症發生的風險增高相關、與多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相關,是致糖化血紅蛋白(HbA1c)升高的重要原因,也與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發生發展明顯相關[1-2]。
胃排空和腸道激素,如腸道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膽囊收縮素(CCK)、肽YY等,對餐後血糖的平衡有重要調節作用,即胃排空速率過快易致餐後血糖波動,並可能致糖耐量受損、甚至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生,而抑製胃排空可延緩食物中的葡萄糖吸收以降低餐後血糖峰值,有助於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管理,同時腸道激素可對胃排空速率進行調節[3]。
此外,餐後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與第一時相/早相胰島素分泌缺陷、外周組織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在進餐後不受抑製、餐後肝糖輸出未受抑製相關[1-2]。
目前降糖藥物主要包括注射類,如胰島素和GLP-1受體激動劑;口服類,如二甲雙胍、α-葡糖苷酶抑製劑、磺脲類、格列奈類、噻唑烷二酮類(TZDs)、二肽基肽酶IV(DPP-4)抑製劑、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製劑等[4-5]。
其中以降低餐後血糖為主的降糖藥物包括二甲雙胍、α-葡糖苷酶抑製劑、腸促胰素類藥物(GLP-1受體激動劑、DPP-4抑製劑)、胰島素促泌劑(磺脲類藥物、格列奈類藥物)、短效胰島素及速效胰島素類似物[1-3]。
01. 二甲雙胍
二甲雙胍通過減少肝髒葡萄糖的輸出、改善外周胰島素抵抗而降血糖,目前國內外糖尿病指南均推薦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患者控製高血糖的首選或一線治療藥物,單獨使用不會引發低血糖[4-5]。其可抑製腸道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能增強或刺激GLP-1的分泌、抑製腸內膽汁酸的吸收,並與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變化有關[3]。此外,近端腸道輸注二甲雙胍也可顯著延緩胃排空速率,而降低餐後血糖與減少餐後血糖波動[3]。
注意事項:
常見胃腸道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胃脹、消化不良、腹部不適等,多出現在治療後10周。隨著治療時間延長,大多數可逐漸耐受或症狀消失[6]。
老年、衰弱或營養不良、腎上腺和垂體功能低下、酒精中毒者及合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更易發生低血糖[7]。
罕見乳酸性酸中毒,長期使用可能致維生素B12缺乏,尤其是伴有貧血或周圍神經病變者[4,6]。
02. α-葡糖苷酶抑製劑
α-葡糖苷酶抑製劑如阿卡波糖可抑製碳水化合物在小腸上部的吸收,起到延緩腸道對葡萄糖等單糖吸收的作用,單獨使用不會引發低血糖,並能改善其他降糖藥物的低血糖風險[1-2,4-5]。此外,其還可增加GLP-1的分泌和GLP-1介導的胃排空減緩、刺激胰島素分泌、抑製胰高血糖素分泌,進而減少餐後高血糖症和血糖波動[3]。
注意事項:
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如惡心、腹脹、腹瀉、肛門排氣增多等,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可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1-2]。
與胰島素、胰島素促泌劑聯用,有低血糖的風險[4]。若出現低血糖時需用口服或靜脈葡萄糖製劑,食用蔗糖或澱粉類食物糾正低血糖的效果差[4]。
禁用於有明顯消化和吸收障礙的慢性胃腸功能紊亂者、患有由於腸脹氣可能惡化的疾患(如嚴重疝氣、腸梗阻和腸潰瘍)者等[5]。
03. 腸促胰素類藥物
腸促胰素是一種經食物刺激後由腸道細胞分泌入血、可刺激胰島素分泌的激素[8]。腸促胰素類藥物如GLP-1受體激動劑和DPP-4抑製劑,通過與特異性受體結合而發揮降糖作用[8]。
GLP-1受體激動劑
GLP-1由腸道L細胞釋放,可通過多種方式調節葡萄糖穩態。GLP-1受體激動劑通過激活體內GLP-1受體發揮作用,其可促進胰島素分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和外周葡萄糖處置、抑製胰高血糖素分泌,並抑製胃排空、增加飽腹感、抑製食欲中樞和減少進食量,進而降低餐後血糖,還可降低體重、血壓和甘油三酯及有保護心血管和腎髒的作用,單獨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風險[1-2,4,9-11]。
因GLP-1的分泌水平取決於胃排空,進食15-30min後GLP-1開始升高,60-90min時達峰值,且GLP-1對胃排空的抑製作用有快速耐受性,故短效GLP-1受體激動劑如艾塞那肽、利司那肽對餐後血糖的調控效果更好,長效製劑如利拉魯肽、艾塞那肽周製劑對空腹血糖控製更優[3,9]。
注意事項:
常見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呈劑量依賴性,可從小劑量起始、逐漸加量以減少不良反應[9]。可能致惡心、厭食等及體重減輕,不適於比較瘦弱者[4]。
有延緩胃排空的作用,可能加重嚴重胃腸道疾病如炎症性腸病或胃輕癱者的胃腸道不適,慎用[9]。
禁用於甲狀腺髓樣癌病史或家族史者;2型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征者[9]。與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合用,可增加低血糖的發生風險[1-2]。
DPP-4抑製劑
DPP-4抑製劑通過抑製內源性GLP-1的分解、增強GLP-1的活性而降低血糖,降糖療效略弱於GLP-1受體激動劑,其可促進β細胞分泌胰島素、抑製胰高血糖素,並通過延緩胃排空降低餐後血糖,單獨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風險[1-4,12-14]。因GLP-1的分泌與胃排空相關,故胃排空速率更快者使用時降糖作用更好[3]。但DPP-4抑製劑本身對胃排空影響較弱,可能與DPP-4抑製劑同時影響其他腸道激素(如肽YY)的代謝有關[3]。
注意事項:
不良反應有腹瀉、頭痛、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血管神經性水腫、超敏反應、肝酶升高、淋巴細胞絕對計數降低等[12],注意心力衰竭住院事件增加[4]。
不推薦用於有胰腺炎病史者[12]。維格列汀不推薦於ALT或AST大於正常上限3倍者[12-13]。
沙格列汀與強效CYP3A4/5抑製劑(如克拉黴素、伊曲康唑、酮康唑、泰利黴素、奈法唑酮、利托那韋、阿紮那韋、沙奎那韋等)合用時,其劑量限製為2.5mg/d[14]。
04. 胰島素促泌劑
胰島素促泌劑包括磺脲類藥物與格列奈類藥物,磺脲類藥物通過促進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降低血糖,降糖效果較強、與藥物有劑量相關效應,並受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β細胞功能殆盡時會有繼發性藥物失效;格列奈類藥物通過刺激胰島素的早時相分泌而降低餐後血糖[4]。
磺脲類藥物
短效磺脲類藥物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通過與胰島β細胞膜上的磺脲類受體結合,促進胰島素分泌,通過增加體內胰島素水平降低血糖。短效製劑作用時間較短、主要降低餐後高血糖,適於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的糖尿病患者[1-2]。
注意事項:
主要不良反應為低血糖和體重增加等[5]。若服藥劑量與飲食量不匹配,會引發低血糖甚至嚴重低血糖昏迷[4]。
此外,磺脲類藥物發生低血糖事件的高危因素有高齡、飲酒、合並肝腎疾病、藥物相互作用等[15]。
禁用於2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感染、外傷、重大手術等應激情況,以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5]。
格列奈類藥物
格列奈類藥物降糖機製類似磺脲類藥物,但起效更快、改善胰島素早相分泌更明顯,主要降低餐後血糖[4]。
注意事項:
主要不良反應為低血糖和體重增加等[5]。
在相同降糖效力的前提下,格列奈類藥物低血糖的風險較磺酰脲類藥物低[4]。
禁用於2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感染、外傷、重大手術等應激情況,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5]。
05. 短效胰島素及速效胰島素類似物
短效人胰島素和速效胰島素類似物主要用於控製餐後高血糖。速效胰島素類似物降糖能力與短效人胰島素相當,但在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降低餐後血糖幅度和低血糖風險方麵優於人胰島素[1-2]。預混胰島素製劑包含一定比例的短效/速效胰島素,也可降低餐後血糖[1-2]。
注意事項:
可引起低血糖,並增加體重[5]。
06. 其他
《胃排空速率變異與血糖調節的關係及基於胃排空速率的降糖策略》(2020年)中指出,Amylin製劑尚未在國內上市,根據相關文獻報道Amylin是同胰島素共分泌的胰腺激素,通過增加飽腹感而減少食物攝入、減慢胃排空速率、同時抑製胰高血糖素分泌。此外,因氧化應激可增加胃收縮而致快速胃排空、控製氧化應激和減少胃平滑肌收縮力的藥物可降低平滑肌興奮性,起到延緩胃排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