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大鼠,豬和猴子為模型的實驗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挽救視力的基因療法。如果被證明對人類安全有效,該技術可以為諸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等常見疾病的患者提供一種新的,更持久的治療選擇,並且它有可能替代遺傳性視網膜疾病患者的缺陷基因。
這種新方法發表在最近的《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誌上。該方法使用一根小針將無害的,基因工程化的病毒顆粒注射到眼白與眼睛血管層之間的空間(稱為脈絡膜上腔)。從那裏,病毒可以將治療基因傳遞到視網膜細胞。
盡管目前僅在動物身上進行過測試,但新的脈絡膜上腔注射技術的侵入性較小,因為它不涉及視網膜的分離,並且理論上可以在門診進行,這標誌著新的治療視力的基因療法的問世。
據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稱,視網膜黃斑變性是導致50歲以上人群不可逆和致殘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估計有一千萬美國人患有該疾病。異常血管在視網膜下方生長,並將視力不佳的液體滲入眼內。異常血管的生長和滲漏是由稱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細胞信號過量產生引起的。
目前,眼科專家可以通過向眼內注射阻斷VEGF的蛋白質來預防視力喪失,但是這些治療方法的維持時間有限,因此患者必須每四到六周返回診所一次,以進行更多注射以維持視力。錯過治療可能會使異常血管生長,進而導致視力下降。Campochiaro說:“我們發現,重複治療雖然有效,但對患者來說卻難以跟上,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會漸漸失去視力。”
然而,基因療法可以將視網膜中的每個細胞永久性地產生抗VEGF蛋白,從而無需重複注射即可連續保持視力。
為了測試脈絡膜上注射技術是否可以有效地向視網膜提供基因療法,研究人員首先想跟蹤該技術是否可以使病毒到達眼後部。研究人員向10隻大鼠的眼睛注射了無害形式的腺相關病毒,這些病毒經過修飾,可以將熒光標記物帶入眼的脈絡膜上腔。他們使用高功率顯微鏡追蹤,發現一周後病毒已經到達整個視網膜。
接下來,研究人員研究了這種病毒是否可以提供有用的基因。他們將抗VEGF基因加載到他們的改良病毒中,然後將其注射到40隻大鼠的脈絡膜上腔中,這些大鼠被誘導發展為人性黃斑變性。為了進行比較,他們在另外40隻大鼠中進行了常規的視網膜下注射。
研究人員發現脈絡膜上注射技術的效果與傳統的視網膜下方法一樣好,並且在遞送視力保護性抗VEGF蛋白方麵同樣有效且持久。通過還在豬和恒河猴中進行這些實驗,研究人員證實,脈絡膜上方的遞送方法適用於尺寸較大的動物,其眼睛更接近人眼。所有結果都相似。
盡管這種基因療法很有希望,但Campochiaro指出,對於以前接受過類似實驗的人們來說,這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他們的免疫係統可能會阻止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