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視的清晨高血壓

作者:孫寧玲 來源:中華高血壓雜誌 日期:15-04-15

  無論是心肌梗死還是腦卒中,大多發生在清晨時段的現象早已被認知,而血壓晨峰現象則是清晨時段心腦血管事件高發的重要原因。隨著家庭血壓監測的普及,使得以清晨血壓作為血壓管理和治療靶點成為近年來的熱點話題。

  清晨血壓與清晨高血壓

  清晨血壓通常指清晨醒後1h內、服藥前的家庭自測血壓,或動態血壓監測起床後2h或晨6:00-10:00的血壓。清晨血壓在一定範圍的升高屬於生理現象,但如果家庭自測3次血壓≥135/85 mmHg和(或)診室血壓≥140/90 mmHg即為清晨高血壓。

  清晨高血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清晨高血壓是指血壓特定在清晨明顯增高,即清晨的血壓高於其他時段的血壓;廣義的清晨高血壓是指在清晨的任何時段清晨血壓平均值≥135/85 mmHg。鑒於清晨血壓增高與靶器官損害和心腦血管事件明顯相關,而不論清晨血壓值是否一定高於其他時段,故廣義的清晨高血壓概念更合理。

  清晨高血壓的危害

  清晨高血壓具有很大的危害。一般來說,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容易合並清晨高血壓。近來有證據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損傷引起的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氧自由基和泛素蛋白體活性增加與清晨血壓的增高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糖代謝異常也與清晨高血壓相關,研究顯示,清晨高血壓患者合並糖代謝異常的比例比非清晨高血壓者增加48%。此外,老年人、代謝綜合征患者、慢性腎髒疾病患者也容易出現清晨血壓增高。

  短效降壓藥物的使用是清晨血壓增高現象的原因之一。降壓藥物通常在清晨服用,以保證患者的藥物依從性和降低夜間低血壓的發生風險,但到第二天清晨時恰恰是降壓藥物作用最弱的時期,不能有效地遏製由於病理生理原因導致的血壓增高。

  清晨血壓的管理

  長期以來,清晨血壓管理在我國一直是血壓管理的盲區。國外研究表明,以患者為核心,醫生、護士等共同參與的高血壓管理教育模式可以使收縮壓降低多達10 mmHg,使血壓達標率提高22%。清晨血壓管理就內容上來說,包括患者教育、血壓監測、生活方式改變和藥物治療4個方麵。

  1.患者教育

  醫護人員在日常診療時要教育患者清晨血壓的相關知識。教育高血壓患者知道控製清晨血壓對降低心腦血管事件至關重要;指導患者家庭測量血壓的正確方法;指導患者如何定期測量清晨血壓,並準確記錄,複診時帶給醫生。

  2.血壓監測

  家庭清晨血壓測量的正確方法是使用經國際標準認證的血壓計,以6:00-10:00起床後0.5~1.0h的時間段測量為宜,且應采用坐位,在服藥前、早餐前、排尿後測量。

  3.生活方式改變

  吸煙、不當運動和鈉鹽攝入等生活方式會影響清晨血壓的增高幅度。正常情況下,血壓在劇烈運動後會有所下降,但是這種現象在清晨運動後會缺失,清晨運動後甚至出現血壓上升,提示高危患者,晨練較其他時段增加心血管風險。高鈉鹽(20~23 g/d)膳食不但可以使鹽敏感型患者平均血壓增加10%,還能增加非鹽敏感型的清晨高血壓。改變生活方式包括:①限鹽:總體鈉鹽攝入的控製目標是<6 g/d,能控製到<5 g/d更好;②限製酒精攝入:規律飲酒的患者清晨血壓對降壓藥物治療反應差,攝入酒精(乙醇)≤20~30 ml/d(男性)、≤10~20 ml/d(女性);6:00-10:00盡量避免劇烈的體力活動。

  4.藥物治療

  目前很多證據均支持分子長效藥物在清晨血壓控製方麵的優勢。使用作用效果覆蓋24h的長效降壓藥物是控製清晨血壓的基礎。

  對於夜間血壓無明顯下降的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壓引起的清晨血壓增高,可以考慮睡前使用短、中效降壓藥物作為對清晨血壓控製的補充策略。對這部分患者仍提倡使用長效藥物作基礎來控製24h的血壓水平。

  

關鍵字:血壓監測,血壓控製,心腦血管事件,代謝綜合征,慢性腎髒疾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