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16日,2012年中國危重病醫學大會暨中歐危重病醫學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議由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醫師分會和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醫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來自歐美的危重醫學專家及國內的1000多位臨床醫師出席了此次會議,就目前重症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和臨床經驗進行了交流和分享。
對於重症患者,如何應用血流動力學監測、如理處理困難氣道和如何進行輸血治療是常見的問題和難題,現將會議中的相關內容於A12~A13版刊出,與讀者分享。
比利時的文森特(Vincent)教授於去年在《重症監護》(Crit Care 2011,15:229)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其中彙集了全球15位重症醫學專家的意見,就血流動力學的監測如何在臨床上應用達成了部分共識(注:講座中僅提及其中的8條原則)。
原則1:無任何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本身可改善患者預後
部分醫院不再使用漂浮導管監測患者,有醫師的解釋是,使用漂浮導管並不改善患者預後。實際上,任何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本身都不改善預後,重要的是得到這些參數後怎樣用於患者的治療。去年發表的一篇係統綜述和薈萃分析顯示,預先使用血流動力學幹預措施,可以顯著減少中高危外科患者的術後並發症,改善預後。
原則2:所用監測技術將隨時間推移而變化,並依賴於可用的醫療設備和醫師的培訓情況
沒有任何一種監測方法適用於所有的患者和情況,隨著患者病情的變化與進展,我們要采用的監測方法要隨之變化。而且各種方法之間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有時不同的方法間是可以互補的(圖1)。
原則3:並不存在適用於所有患者的最佳血流動力學參數
法國學者泰布爾(Teboul)進行的一項有關前負荷是否能預測患者容量反應性變化的研究顯示,部分中心靜脈壓(CVP)較高的患者在擴容後仍具容量反應性,而另一部分CVP較低的患者在擴容後卻仍不具容量反應性。這表明,CVP並不能幫助我們確定患者是否應接受液體輸注。
收縮壓變化與脈搏壓的變化等功能性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敏感性佳,可用來判斷患者是否具有容量反應性。但用這些指標的時候,我們也必須記住其也具有局限性,即患者必須很好地控製通氣、無自主呼吸、心髒節律正常。
原則4:應將各種變量進行結合和整合
任何變量本身僅能提供相對較少的信息,需要將多種來源的不同資料進行整合。例如引起低心輸出量的因素有多種(圖2),隻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的情況到底如何。
原則5:檢測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SvO2)是有益的
Vincent於200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如何正確地使用SvO2(圖3)指導治療。
原則8與9:在短時間內監測血流動力學改變是重要的;應連續監測所有的血流動力學變量
聯合檢測多種變量及其隨時間和特異性治療發生的動態改變,常會提高這些監測方式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確認個體化疾病過程和判斷治療是否有效。
原則10:無創不是唯一的目標
盡管我們希望盡量可以無創,但無創並不總是可行。無創手段很難快速、準確地反映短時間患者血流動力學情況的變化,有時必須要用一些有創的方法才能確定患者的變化以確定下一步的治療。例如,連續監測動脈壓較間歇監測要有創,但前者更有助於監測低血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