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用藥環節一直是臨床醫師和藥師共同關注的重點。如何選用藥物,藥物不良反應和藥物間相互作用有哪些,如何應對等等,是臨床工作中難以避免的問題。自本期開始,本報將與《藥物不良反應雜誌》合作,於每月第一期《臨床用藥》欄目中選登該雜誌同期發表的部分藥物不良反應案例,與讀者共同探討用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敬請關注。
病例1
患者男性,24歲,因壓榨性胸痛14 小時、加重2 小時就診。既往無出血性疾病史及家族史。血壓 110/80 mm Hg,心率76次/分,律齊,未聞及雜音。心電圖示Ⅱ、Ⅲ、aVF、V3~V9、V3R~V5R導聯ST段抬高0.2 ~ 0.6 mV。
診斷:急性下壁、前壁、後壁和右心室心肌梗死。
病例2
患者男性,69歲,因陣發性胸痛14年入院。既往無出血性疾病史及家族史。查體:血壓110/80 mm Hg ,心率76次/分,律齊,未聞及雜音,肺及腹部查體無異常。心電圖示Ⅱ、Ⅲ、AVF、V7-V9 QR波,V1-V3 rSr′波,T波低平。
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不穩定型心絞痛,陳舊下壁、後壁心肌梗死。
治療經過
討論
HIT為肝素引起的一過性促血栓形成性疾病,其機製不明,常在用普通肝素後5~10 天出現,發生率與肝素來源、患者類型和性別有關。
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 HIT主要分為單純性和HIT相關血栓形成。國內目前僅有個案報道,且HIT抗體檢測尚未普及,其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
國外診斷標準包括檢測到HIT抗體並存在下述情況之一:① 其他原因不能解釋的PLT減少30% ~ 50%;② 動脈或靜脈血栓;③ 注射部位皮膚病變;④ 急性全身性類過敏樣反應。
治療措施為換用非肝素類抗凝藥。在PLT計數恢複前避免用維生素K拮抗劑及輸注PLT;在PLT計數正常後,非肝素類抗凝藥和維生素K拮抗劑治療間至少交叉5 天。
兩例患者病情分析 在用肝素前,兩例患者PLT正常且無出血傾向。患者1用肝素1 小時後PLT減少,無血栓形成,符合單純HIT診斷,換藥後PLT計數恢複正常。此類患者症狀性血栓形成風險較高,若須行心導管檢查或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應優先選擇非肝素類抗凝藥。
患者2在反複予普通和低分子量肝素14 天後出現PLT減少、Ⅰ型呼吸衰竭和肺栓塞,符合HIT相關血栓形成診斷,換藥後PLT恢複正常。此類患者再行心血管手術時,若HIT抗體陰性,可優先考慮用普通肝素;若HIT抗體陽性,建議推遲手術,予非肝素類抗凝藥治療。
小結 在心血管檢查及介入治療中,非肝素類抗凝藥應用的臨床經驗較少,國內僅有一種直接凝血酶抑製劑阿加曲班用於臨床,且其半衰期短,須據凝血指標調整用量,臨床應用受限;而肝素類藥物因不良反應較少,在臨床應用廣泛,醫師應加強對HIT臨床表現的認識,在使用肝素時注意監測PLT。(本文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救中心 祖曉麟 張海波 朱小玲 馬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