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2歲,江蘇人,2018-05-10入中山醫院感染病科
主訴:發熱5天。
現病史:
患者5天前(2018-05-05)著涼後自覺出現發熱,伴乏力、畏寒,體溫未測,服感冒靈後無緩解,05-06就診當地醫院予莫西沙星、奧硝唑抗感染,地塞米鬆5mg退熱後體溫平。
05-07 中午再次發熱,Tmax 40.2℃,伴寒戰;當地醫院行血培養;血常規:WBC 7.52*10^9/L,N 93.9%;肝腎功能:ALT/AST 314/201U/L,TBIL 39.3umol/L,DBIL 30umol/L,LDH 1292U/L,血糖19.1mmol/L;糖化血紅蛋白11.8%;電解質:Na+ 128mmol/L,Cl- 91mmol/L;出凝血:D-D 9.47mg/L;尿常規:WBC-,蛋白2+,糖2+,酮體2+;糞常規:隱血+;胸腹部CT平掃:右肺下葉少許炎症;肝髒多發占位,肝膿腫可能。予呱拉西林他唑巴坦2.25g bid抗感染,輔以保肝、退熱等治療,仍有發熱。
05-08 出現右側胸痛,持續性,較劇,深吸氣時加重,予泰勒寧口服,胸痛稍緩解。
05-09 至我院急診,查血常規:WBC 9.43*10^9/L,N 77.4%;生化:ALT/AST 140/54U/L,TBIL 30.8umol/L,血糖16.4mmol/L;CRP>90mg/L;查NT-pro-BNP 299.9pg/ml,出凝血:FIB 936mg/dL,D-D 1.29mg/L;胸腹盆CT平掃:兩肺炎性病變;肝髒多發低密度灶;肝鈣化灶;盆腔少許積液。肝脾胰彩超:肝內多發實質占位--膿腫待排(內見數個低回聲團塊,最大25×26mm,邊界清)。予頭孢唑肟+奧硝唑、美羅培南抗感染。05-10 當地醫院血培養報告(采樣時間05-07,具體報陽時間及瓶數不詳):肺炎克雷伯杆菌。為進一步診治,收入我院感染病科。
既往史及個人史:糖尿病史10年,未治療,未規律檢測血糖。否認高血壓、心髒病史。
二、入院檢查及診療(2018-05-10)
體格檢查:
T:36.5℃ P:74次/分 R:20次/分 BP:114/80mmHg
神清,精神萎,心律齊,二尖瓣聽診區未及雜音;雙肺未及幹濕囉音,未及胸膜摩擦音,腹平軟,無明顯牙痛反跳痛,無肝腎區叩痛。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6.72*10^9/L,N 78%,HB 95g/L,PLT 117*10^9/L;
炎症標誌物:ESR 54mm/H,hsCRP 212.9mg/L,PCT 3.97ng/mL;
肝腎功能:ALT/AST 93/31U/L,ALP/r-GT 217/326 U/L,Cr 43umol/L UA125umol/L;Na+ 133mmol/L,K+ 3.9mmol/L,Cl- 91mmol/L;
血氣分析(不吸氧):pH 7.43,PaO2 70mmHg,PaCO2 38mmHg;
糖化血糖紅蛋白:11.9%;隨機血糖:29.7mmol/L;血酮體:陰性;β-羥丁酸 3.13mmol/L
尿常規:pH 6,比重 1.022,蛋白 +,葡萄糖 4+,酮體3+,白細胞 +,白細胞計數 62.8/ul;
心肌標誌物:c-TnT 0.008ng/ml;NT-proBNP 294.0pg/ml;
肺炎支原體抗體、呼吸道病原體九聯檢、G試驗:(-)
T-SPOT A/B:7/7;血隱球菌莢膜抗原:(-)
甲狀腺功能、腫瘤標誌物:均陰性;
自身抗體+免疫球蛋白全套:正常;
輔助檢查:
心超:未見瓣膜贅生物。
三、臨床分析
病史特點:患者中年男性,既往糖尿病史、血糖控製不佳,因發熱5天入院,伴畏寒寒戰,外院炎症標誌物明顯升高,肝功能異常,腹部CT提示肝內多發低密度灶,胸部CT提示肺內多發斑片影且短期隨訪病灶進展明顯,血培養為肺炎克雷伯杆菌,抗感染治療後體溫高峰有下降,診斷和鑒別診斷考慮如下:
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血培養陽性,且為腸杆菌科細菌,汙染機會少,同時入院後測PCT高達3.97ng/mL,雖然病史中未能提供血培養是否兩部位采血,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BloodstreamInfection, BSI)診斷基本明確。不過,僅憑此證據,則不能區分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BSI。
肝髒和肺部病灶:
原發性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膿腫(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abscess, KLA):在無腹腔內易感因素(如,肝膽疾病、結直腸病,或腹內手術史或創傷史)情況下發生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膿腫。KLA在亞洲人群多見,分離到的致病菌多為莢膜多糖抗原K1、K2型,可存在血流播散,包括肺膿腫、腦膜炎、眼內炎、壞死性筋膜炎等。可做血培養、肝膿腫穿刺膿液培養,菌株進行莢膜多糖抗原檢測、毒力基因檢測等進一步明確。
血行播散性肝膿腫、肺部感染:CT顯示肝內多發低密度灶,大小相近,伴肝功能明顯異常、肺部病灶2天後明顯進展,結合同期血培養陽性,考慮肝髒膿腫和肺部病灶,為BSI播散導致,BSI可能源自於其他隱匿感染病灶。可進一步詢問病史、詳細體格檢查、相關影像學檢查包括增強MRI、心超等檢查以進一步鑒別。
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合並肝腫瘤:患者外院腹部CT提示肝內多發低密度灶,未行增強CT,不能完全除外肝內腫瘤性病灶可能,肝腫瘤也易合並肝膿腫存在,可進行腹部增強MRI、肝穿刺以明確診斷。
四、進一步檢查、診治過程和治療反應
05-10 追問病史,患者訴因肛周疼痛,05-03曾當地行腸鏡檢查。腸鏡報告:距肛門2cm出見直徑約0.3cm息肉,肛門口見直徑約2cm隆起,似見開口,見膿性分泌物覆蓋。診斷意見:“直腸息肉;肛門口膿腫可能”。病理:“直腸”管狀腺瘤型息肉,“肛門口” 黏膜示急慢性炎,間質內I枚淋巴濾泡。肛周查體:肛門口未見明顯異常;肛指檢:肛管內未觸及明顯病灶,指套未染血或膿液。
05-10 考慮肛周感染致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血行播散導致肝膿腫和肺部感染可能大,予以厄他培南抗感染治療,輔以保肝、胰島素控製血糖等治療。入院當晚再次高熱,T 40℃,伴畏寒寒戰,行血培養、血NGS檢查。
05-11 行介入超聲下肝膿腫穿刺,抽取褐色膿液7ml,送檢膿液塗片、培養、mNGS檢測。膿液塗片報告:見少量革蘭陰性杆菌。
05-11頭顱增強MRI:見少許腔隙缺血灶,無顱內感染證據。眼科會診:顳側弧形斑,右眼視盤清可疑出血灶,視網膜平,無眼內炎證據。
05-13 膿液培養:肺炎克雷伯杆菌2+,藥敏試驗顯示對受試抗菌藥物均敏感。外周血mNGS回報檢出肺炎克雷伯杆菌核酸序列。05-10同時采樣的外周血培養仍未報陽。
05-14 膿液mNGS檢出大量肺炎克雷柏杆菌核酸序列。
體溫高峰逐漸下降,05-15開始體溫平,胸痛緩解,炎症標誌物逐漸下降至正常。05-10采集的血培養回報陰性。上腹部增強MRI:肝S4和S8段見3枚小結,符合肝膿腫改變。
05-23複查胸部CT:雙肺病灶較05-09明顯吸收。目前血糖控製可,肝功能降至正常範圍,繼續厄他培南抗感染中……
治療反應
體溫及治療方案
炎症標誌物
胸部影像學
五、最後診斷與診斷依據
最後診斷:
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流感染,肛周膿腫引起可能;
肺炎克雷伯杆菌血行播散性肝膿腫和肺部感染
診斷依據:
中年男性,有糖尿病史且血糖控製不佳。主要表現為腸鏡檢查(肛周可疑膿腫)後2天即開始出現寒戰發熱,最高達40℃,炎症標誌物包括PCT明顯升高。腹部增強MRI提示肝內3個膿腫病灶,穿刺為膿液,培養報告肺炎克雷伯杆菌;病初外院血培養也報告為肺炎克雷伯杆菌;胸部CT提示期間肺內多發病灶明顯進展。單用厄他培南抗感染治療,體溫很快轉平,炎症標誌物下降至正常,肺內病灶較前吸收。綜合上述證據,本病診斷明確。
六、經驗與體會
血流感染(BSI)仍是患者引發嚴重並發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臨床醫生不應局限在BSI診斷,在積極抗感染治療的同時,而尋找引起BSI的原因,如血培養發現草綠色鏈球菌,應檢查是否有感染性心內膜炎可能,發現腸杆菌科血流感染時,則需排除有無腹腔感染、尿路感染等繼發因素。不同感染的原發部位,治療原則、抗菌藥物選擇、治療療程不完全相同。該患者血培養提示肺炎克雷伯杆菌,腹部CT提示肝膿腫,是肝膿腫繼發血流感染、肺部感染?還是血流感染繼發肝膿腫、肺部感染?需仔細詢問病史和詳細檢查。該例起病前有肛周疼痛、腸鏡下見肛周膿腫、病灶處膿液流出,病理提示炎症性病變,未進行抗感染治療,故考慮肛周感染致血流感染及遷徙性病灶。腸鏡檢查醫生,在腸鏡下見肛門口膿腫灶且行內鏡下活檢,但未予以抗菌藥物治療,是導致細菌入血、感染擴散的重要原因,也反映我國抗菌藥物合理使用,仍任重道遠。
肺炎克雷伯杆菌引起的社區獲得性感染,最常見的為肺部及泌尿係感染。近年來,在台灣地區出現肺炎克雷伯杆菌導致的肝膿腫,占比高達50%~88%,其中約3%~7.8%的病例通過血行播散引起肺、眼內、腦和筋膜感染,稱為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膿腫綜合症。隨後,新加坡、香港和韓國等亞洲多處報道了由該細菌導致的肝膿腫侵襲性綜合征,並逐漸成為一種全球性疾病。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莢膜多糖抗原與其致病力相關,共分77個血清型,其中K1、K2型被認為是具有高侵襲性。台灣的研究顯示在70%-78%的KLA患者中存在糖尿病或空腹血糖調節受損,可能與血糖控製不良損害了中性粒細胞對K1和K2莢膜血清型的吞噬作用有關。本例入院前1天胸部CT顯示肺內多發病灶明顯進展,提示病原體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致病力較強,可惜未進行莢膜抗原檢測分型。近3年來,中山醫院感染病科收治的肝膿腫病例,也多為有糖尿病基礎、血糖控製不佳、病原體為肺炎克雷伯杆菌,臨床遇到此種病例,需提高警惕,評估有無腦、眼、肺等侵襲病灶。
肝膿腫的治療包括充分引流和抗菌藥物治療。通常推薦CT或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置管或不置管)。抗菌藥物的選擇,需覆蓋腸杆菌科細菌、厭氧菌、腸球菌,本例采用厄他培南治療,獲得滿意效果。推薦療程為4-6周,最初2-3周可給予靜脈抗生素,直到患者的全身症狀改善和引流完成,餘下的療程可使用口服抗生素來完成。具體療程需根據影像學情況,治療應持續到膿腔完全或近乎完全消失。
原始出處:
1. L Kristopher Siu et al.Klebsiella pneumoniaeliver abscess: a new invasive syndrome. Lancet Infect Dis 2012;12: 881–87
2.Fang CT et al.Klebsiella pneumoniaegenotype K1: an emerging pathogen that causes septic ocular or central nervoussystem complications from pyogenic liver abscess. Clin Infect Dis.2007;45(3):284.
3. Lin JC et al.Impaired phagocytosis ofcapsular serotypes K1 or K2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patients with poor glycemic contro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91(8):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