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腦出血(ICH)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血壓極度升高常見於原發性ICH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與血腫擴大和不良預後有關。最近的幾項研究探討了早期強化降壓治療是否能夠改善ICH患者的預後。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血腫遠隔部位存在缺血性改變,比如DWI高信號。在這些研究中,遠隔DWI病灶發生率為11%到41%。關於DWI病灶和急性期住院期間血壓波動之間的關係,這些報道存在矛盾的結果。這些病灶的發病機製、病因以及與臨床預後之間的關係也不清楚。另外,這些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大部分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
2017年2月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Chelsea S. Kidwell等在Neur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利用大型、多中心、前瞻性觀察性ERICH研究(Ethnic/Racial Variation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的數據,探討ICH患者DWI病灶、血壓、MRI小血管病和不良預後之間的關係。
共600例患者,平均年齡60.8歲,ICH體積平均(四分位數)為9.1ml,其中79.6%有高血壓。總體來看,26.5%存在DWI病灶(血腫周邊10mm以內的DWI病灶不計算在內),不同種族存在差異(黑人33.8%,拉丁美洲24.9%,白人20.2%,總體P = 0.006)。控製種族/白細胞計數/住院期間劇烈降血壓治療後,Logistic回歸模型顯示以下變量與DWI病灶有關:低齡(OR 0.721, p = 0.002), 首次收縮壓(10-unit OR 1.1, p = 0.002),MRI掃描前MAP的變化(10-unit OR 1.1,p = 0.037),微出血(OR 1.99,p = 0.008),以及白質高信號(WMH)計分(1-unit OR 1.16,p = 0.002)。第二個模型顯示以下變量與90天不良預後(mRS 4 - 6)有關:DWI病灶數量(OR 1.085, p = 0.034)以及年齡、ICH體積、腦室內出血、GCS、WMH計分、種族、住院期間劇烈降壓治療和ICH部位。
本研究結果進一步確認了DWI病灶與急性血壓紊亂(MAP大幅降低)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合並彌漫性動脈病(腦白質缺血、微出血以及既往卒中)的ICH患者。微血管負荷較重的患者腦自主調節能力下降,這些患者發生腦出血後給予強化降壓治療,將加重微血管的缺血,甚至出現ICH遠隔部位DWI病灶。這是否就是INTERACT2和ATACH II研究未取得陽性結果的原因?
譯者注:突發想到兩個詞,痛打落水狗,落井下石。
文獻出處:
Neurology. 2017 Feb 21;88(8):782-788.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3630. Epub 2017 Jan 25.
Ischemic lesions, blood pressure dysregulation, and poor outcome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