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夾層(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CAD)是年輕卒中患者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夾層動脈瘤(dissecting aneurysm,DA)也稱假性動脈瘤,大約占CAD的13%到49%。研究顯示DA作為栓子來源或動脈瘤擴大產生壓迫症狀,從而增加卒中風險。因此,有人認為應積極治療DA;有研究顯示20%的DA患者采用了支架或彈簧圈閉塞動脈瘤。有人認為CAD發生卒中的風險較低,沒有必要采取介入或外科治療。一些小型研究也認為這些患者卒中風險較低,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回顧性研究。預定義臨床和影像隨訪方案的前瞻性研究的數據是有限的。
CADISS(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in Stroke Study)是一個比較CAD采用抗血小板治療和抗凝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另外,不符合納入標準或者患者和醫生不打算納入該隨機研究的患者被納入了非隨機組。所有患者皆進行了基線造影檢查,大部分患者3個月時進行了隨訪造影檢查。因此,這些數據將為我們提高準確的DA流行病學和預後資料。
2017年2月來自劍橋大學的Susanna C. Larsson等利用CADISS的數據(264例顱外頸動脈夾層患者)探討了DA的發病率、危險因素、影像學特點,並且回答了DA是否會增加卒中複發的風險。同時,他們還驗乞了不同抗栓治療方案(抗血小板 vs 抗凝)與DA發生或發展的關係。另外,作者還把已經發表的研究進行了係統性綜述以評價DA的自然史,以及非外科治療的顱外CAD合並DA的卒中風險。該研究最終發表在今年2月的Neurology上。
基線影像檢查發現CADISS研究264例顱外頸動脈夾層患者中24例表現為DA。3個月時影像檢查發現(248例隨訪了造影)36例存在DA,其中24例基線DA者12例仍然存在DA,24例新發DA。不同的抗栓治療方案(抗血小板 vs 抗凝)與基線DA隨訪時仍然存在DA無關,與新發DA也無關。在12個月的隨訪中,DA者發生卒中1例(1/48),無DA者發生卒中7例(7/216)(調整性別和年齡OR 0.84; 95% CI 0.10–7.31; p = 0.88)。係統性綜述(大部分為回顧性研究)也發現卒中風險較低,沒有證據顯示DA會增加卒中風險。
最終作者認為,CADISS提供的證據提示DA預後較好,因此應該考慮內科治療(譯者注:也就是說沒有必要采用介入或外科手術治療)。
文獻出處:
Neurology. 2017 Feb 14;88(7):646-652.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3617. Epub 2017 Jan 13.
Prognosis of carotid dissecting aneurysms: Results from CADISS and a systematic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