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急救醫療物資配置特點

作者:急診科 姚蓉 蔣臻 王玲 曹鈺 醫教部 李大江 張衛東 內科 曾智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1-15

  在突發災害事件時,醫療物資充足、各種檢查及搶救流程暢通是確保傷員整個救治過程快速有效的首要條件。我們在此回顧性分析汶川地震中我院大規模救治傷員時急救醫療物資使用情況,為將來更有效應對此類群體災難性事件提供參考。

據階段性傷情特點配備物資

  災後急救期間急診科藥物需求與平時有較大區別,此次抗震期間急診科使用最多的三種藥物依次為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IG)、生理鹽水和抗生素。

  災後初、中、後期不同階段收治傷員人數及類型均有不同特點,所需藥品及醫療物資數量及類別也相應改變。災後12小時內就診傷員多為四肢骨折和軟組織傷;12小時至3天以骨折居多,亦有部分顱腦及胸腹等部位創傷患者;3天至3周從外院轉入較多危重傷員,傷情類型也從早期的外傷為主轉變為合並內科、特別是感染性疾病。這種傷情分布的階段性也決定了急救藥品及物資消耗的階段性差異,災後3天內藥品及醫療物資的消耗大部分集中於靜脈液體、TIG、石膏、夾板、敷料及頸托等,3天後抗生素、抑酸劑、鎮靜劑等藥品消耗增多。

  地震災害後期有發生感染或傳染性疾病流行的可能性,應及時加強各種消毒隔離及醫療防護等物資的準備,並應增加抗生素數量及類別。

據轉運形式調整配置

  抗震救災會涉及形式多樣的傷員轉運,包括院內轉運、省內救護車轉運及跨省空中轉運等。每次轉運前應先對傷員傷情及轉運風險進行充分評估,進行必要的預處理,以減少轉運途中的物資需求。

  此次轉運以外科傷員為主,特別是骨折及皮膚軟組織傷較多,在出診箱配備中增加了外科消耗性物資的數量及鎮痛劑。由於空中轉運的特殊性,為保障轉運過程安全,增加了暈車藥及止吐藥。為避免腦外傷術後傷員在飛行中因氣壓變化影響顱內壓,增加了甘露醇等藥物的數量。

關鍵字:急救醫療物資,大規模救治,調整配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