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人數多,傷情複雜,危重傷、複合傷多”是汶川地震傷員的一大特點。就診傷員量大,來診時間集中,輕重傷員混雜,如何迅速、準確地分檢輕重傷員,進行快速分流,是緊急醫療救治麵臨的首要問題。我們在震後迅速製定出了急診診治基本流程,按照“先救命後治病,早期診療危及生命情況”的原則,迅速分診。
分檢依據
一、評估傷員的呼吸和血壓
若傷員呼吸動度異常,應立即開放氣道;開放氣道後若仍無呼吸,則傷員已死亡或處於瀕死狀態,應給予心肺複蘇(若同時有很多重傷員,應優先處理能夠生存者)。若傷員有呼吸,但呼吸頻率>30次/分或<5次/分,則立即建立通暢的氣道並評估血壓。收縮壓≤90 mmHg、有活動性出血者,立即給予壓迫止血;若無活動性出血,應立即尋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原因。
二、根據受傷部位分檢
重視傷員的頭、頸、四肢、肘關節、膝關節的開放性損傷,連枷胸、血氣胸,合並燒傷,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長骨骨折,骨盆骨折,開放性或凹陷性的顱腦損傷,癱瘓,四肢離斷傷,根據傷情緊急程度給予傷員頸托固定,四肢、關節製動,胸廓固定,胸腔閉式引流術或手術止血。
三、根據受傷機製、環境和傷口情況分檢
傷員有高墜傷、被困現場有屍體存在、掩埋時間>72小時等致傷機製者,應做出早期處理。對所有疑似擠壓綜合征的傷員,都進行床旁生化檢查和血氣分析;對高鉀、酸中毒傷員實施早期補液、糾正酸中毒,對血清鉀>7 mmol/L者進行緊急血液透析。
對所有開放傷口的傷員行傷口分泌物細菌學塗片,若出現傷口周圍組織紅腫、局部壓痛,創麵有膿性滲出物或壞死組織,觸及皮下撚發感,傷口有腐敗性臭味,全身有感染中毒症狀的傷員,需要緊急隔離後處理。
四、根據傷員的基礎狀況進行分檢
對有心肺基礎疾病、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者,結合輔助檢查結果,確定傷員是否需要專科處理留院觀察治療。
經驗總結
二次分檢的重要性
成都距離震中汶川75公裏,震後汶川通往成都的道路被巨石、泥石流等中斷,當地醫療機構幾乎癱瘓,醫務人員、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現場傷員分檢、救治非常有限。大量傷員未經醫務人員現場分檢,通過飛機和船隻直接轉運至我院。由我院在急診科進行以傳統創傷分檢為基礎的緊急分檢,初步將傷員分為不同層次區別處理。
地震傷員分檢方案的特殊性
與以往分檢方法不同,地震傷員因為受傷人數、場地和醫療資源的限製,要因地製宜,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我們基於傳統創傷分檢方法,結合地震創傷特點,添加解剖學損傷機製分檢標準,從而增加創傷評分係統的敏感性,減少傷員在急診滯留的時間。
增加分檢項目
此次傷員分檢中最不同於以往分檢係統的是添加了兩項實驗室檢查,即傷口分泌物細菌學塗片和血清鉀。所有疑似高鉀血症患者在急診盡早應用快速血氣生化儀檢測血鉀,使高鉀血症得到及時的處理。傷口初步分檢和分泌物細菌學塗片對控製傷員傷口院內交叉感染起了很好的預防作用。
應進一步加強輕傷員的管理
本院接診的傷員中可自行就診者849人(406人屬於輕傷員,有443人未經醫務人員允許自行離院失訪),失訪人數占傷員總人數的19.40%。輕傷員和失訪傷員極大地占用了醫療資源,使救治秩序混亂,耽誤了危重傷員的救治。準確分診,迅速轉診、分流輕傷員,完善製度,加強對輕傷員的管理,是保證醫療安全、充分合理利用醫療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