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CPR是否需人工呼吸?

作者: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郝培遠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2-26

引 言

  2005年底,美國心髒學會AHA)發表了《國際心肺複蘇心血管急救指南》(下簡稱2005年版指南),這是目前國際上最通用的指南之一。為強調有效胸外按壓的重要性,2005年版指南將心肺複蘇(CPR)按壓通氣比例由15∶2 改為30∶2,通氣時間由2秒改為1秒。

  盡管如此,臨床研究表明,專業急救人員及非醫務人員提供的早期CPR均有缺陷,過分強調通氣,而對持續胸外按壓關注不夠。主要表現為按壓頻率慢、深度不夠、中斷頻繁和時間過長,同時普遍存在人工通氣過度現象。

有效按壓重要性已獲證實

  2005年版指南公布之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戈登(Gordon)等、普渡(Puredue)大學格迪斯(Gedds)等的動物研究以及2007年公布的日本SOS-KANTO研究令人矚目。

  戈登等用豬院外心髒停搏模型進行的研究表明,與30∶2 CPR組相比,連續心髒按壓組的豬自主循環恢複率和24小時生存率無顯著差異,而24小時神經功能正常生存率、一次除顫成功率更高,冠脈灌注和平均動脈舒張壓也更高。

  格迪斯等研究發現了一種隻需腹部節律按壓而無需口對口人工呼吸的複蘇方法(OAC-CPR)。與傳統CPR相比,OAC-CPR可提高冠脈灌注率約60%,且不損害髒器功能。動物實驗提示,在發生室顫時,OAC-CPR組豬的冠脈灌注指數(CPI)可達正常狀態下的24%,而傳統CPR組豬的CPI為正常值的17%。OAC-CPR在實現更有效冠脈灌注的同時,還可提供一定的肺通氣。

  OAC-CPR誕生的理論依據包括:① 腹部器官包含了人體血液供應的25%,腹部壓力迅速上升可導致這些血液流入心髒;② 腹部按壓可使橫膈膜上升,因此每次按壓結束時都可導致被救者吸氣;③ OAC-CPR可有效提高冠脈灌注,即可運送更多含氧豐富的新鮮血液入心髒,這是提高複蘇成功率的關鍵;④ 在實施OAC-CPR的過程中,主動脈壓持續高於右心房壓力,從而保證含氧低的血液不會回流入心髒。

  早期CPR時,人工呼吸並不能提高複蘇成功率,持續不間斷的胸外按壓則可使複蘇成功率升高。阿貝拉(Abella)等的院內複蘇資料提示,接受87次/分鍾胸外按壓者自主循環恢複率高於72次/分鍾者,接受不間斷胸外按壓者生存率更高。

  SOS-KANTO研究證實,連續按壓不通氣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該研究包括58家醫療單位,納入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院外心髒停搏有效研究病例4068例。結果顯示,與傳統CPR相比,接受按壓不通氣的患者生存率更高(6.2%對3.1%)。該結果幾乎顛覆了現代CPR的基本生命支持方法。研究者認為,僅接受胸外按壓者生存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胸壁回彈即可產生通氣,實現氣體交換。在不通氣情況下進行複蘇4~10分鍾後,分鍾通氣量與動脈氧合才下降。在停搏未施救的6分鍾內,複蘇開始後前12分鍾通氣並不重要。

簡化CPR操作可使更多人參與施救

  需接受CPR的患者最主要病因是心源性的,心髒停搏80%由室顫引起。對於室顫所致心髒停搏,在停搏後第一分鍾內行有效胸外按壓以維持冠脈灌注、恢複心肌血供較人工通氣更重要。對於因通氣障礙(如窒息、溺水等)引起血氧分壓急劇下降所致心髒停搏,複蘇時關鍵在於改善通氣,提高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通氣與按壓同等重要。

  決定心髒停搏患者生存率的因素還包括患者發生心髒停搏時是否有目擊者、非醫務人員能否及時實施CPR。院外心髒停搏患者生存率低的原因之一是非醫務人員實施CPR者太少,在急救知識較為普及的美國僅占20%~30%,而非醫務人員行CPR可使患者生存率提高200%(1%對3%)。

  盡管尚無證據證實口對口人工呼吸會傳播疾病,但傳統CPR中口對口人工呼吸使目擊者因擔心傳染疾病而不願積極實施CPR。在一項納入433名醫師和152名護士的研究中,45%的醫師與80%的護士表示將拒絕對陌生人實施口對口人工呼吸的複蘇方法。

  因此,簡化CPR操作、使普通公眾能夠掌握並在目擊現場及時有效地實施,是提高CPR成功率的關鍵。簡化的主要方向應包括放棄複蘇早期的人工呼吸。非醫務人員在目擊心髒驟停患者、呼喚急救係統後,積極實施CPR,同時避免因通氣而中斷按壓,複蘇成功率將大大提高。

關鍵字:心髒學會,AHA,心肺複蘇,心血管急救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