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是汶川地震中收治各類傷員最多、手術量和醫療資源投入量最大的醫院,急診科則在傷員收治、分檢及搶救等各個環節處於首要地位。能否及時、有序、合理地為入院傷員提供各種醫療保障是降低傷員死亡率的關鍵因素。
在發生地震等突發性災害時,傷員的流行病學特點、傷情的地域分布、醫療物資的配備都有其特殊性,了解這些特點是正確救助傷員的基礎;根據傷情對患者進行合理分檢及多學科合作則是有序高效救治傷員的保障。
華西醫院急診科醫師從傷員流行病學、傷情地域特點、急救物資配備、傷員分檢流程及多學科合作五個板塊總結了汶川地震後傷員急救中的經驗和不足,與讀者分享。
傷情地域特點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 孟曉彥 曹鈺
地震發生三周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接收來自都江堰、映秀、綿陽及汶川等地傷員2621例,資料完整者1872例,各受災地區傷員類型和受傷嚴重程度有所不同。
我們結合地震傷員救治實際情況,將常用的5分類傷員分檢係統簡化為3分類分檢係統,即按受傷嚴重程度將傷員分為複蘇、重傷和輕傷三類(見下表)。
重傷:地震帶多於周邊地區
地震帶地區傷員共1537例,周邊地區335例。其中複蘇傷員19例,重傷822例,輕傷1031例。地震帶重傷傷員比例大於周邊地區,輕傷則低於周邊地區,複蘇傷員在兩地區間的比例無顯著差異。
腹部傷:地震帶多於周邊地區
在複蘇及輕傷傷員中,地震帶與周邊地區傷員各受傷部位所占比例沒有顯著差異。在重傷傷員中,地震帶傷員腹部受傷比例大於周邊地區,四肢受傷比例則較小,其他部位受傷比例沒有顯著差異(圖1、2)。
表 傷情分類標準
分類 | 分類標準 |
複蘇 | 瀕死患者,需立即心肺複蘇。 |
重傷 | 嚴重創傷包括血氣胸,連枷胸,兩個或兩個以上長骨骨折,頸椎、骨盆骨折,四肢開放性損傷,四肢離斷傷,開放性或凹陷性顱腦損傷,擠壓傷。 |
輕傷 | 單處長骨及手足閉合性骨折,皮膚裂傷,軟組織傷,普通內科患者。 |
圖1 重傷傷員中各受傷部位所占比例
圖2 輕傷傷員中各受傷部位所占比例
急救醫療物資配置特點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 姚蓉 蔣臻 王玲 曹鈺 醫教部 李大江 張衛東 內科 曾智
在突發災害事件時,醫療物資充足、各種檢查及搶救流程暢通是確保傷員整個救治過程快速有效的首要條件。我們在此回顧性分析汶川地震中我院大規模救治傷員時急救醫療物資使用情況,為將來更有效應對此類群體災難性事件提供參考。
據階段性傷情特點配備物資
災後急救期間急診科藥物需求與平時有較大區別,此次抗震期間急診科使用最多的三種藥物依次為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IG)、生理鹽水和抗生素。
災後初、中、後期不同階段收治傷員人數及類型均有不同特點,所需藥品及醫療物資數量及類別也相應改變。災後12小時內就診傷員多為四肢骨折和軟組織傷;12小時至3天以骨折居多,亦有部分顱腦及胸腹等部位創傷患者;3天至3周從外院轉入較多危重傷員,傷情類型也從早期的外傷為主轉變為合並內科、特別是感染性疾病。這種傷情分布的階段性也決定了急救藥品及物資消耗的階段性差異,災後3天內藥品及醫療物資的消耗大部分集中於靜脈液體、TIG、石膏、夾板、敷料及頸托等,3天後抗生素、抑酸劑、鎮靜劑等藥品消耗增多。
地震災害後期有發生感染或傳染性疾病流行的可能性,應及時加強各種消毒隔離及醫療防護等物資的準備,並應增加抗生素數量及類別。
據轉運形式調整配置
抗震救災會涉及形式多樣的傷員轉運,包括院內轉運、省內救護車轉運及跨省空中轉運等。每次轉運前應先對傷員傷情及轉運風險進行充分評估,進行必要的預處理,以減少轉運途中的物資需求。
此次轉運以外科傷員為主,特別是骨折及皮膚軟組織傷較多,在出診箱配備中增加了外科消耗性物資的數量及鎮痛劑。由於空中轉運的特殊性,為保障轉運過程安全,增加了暈車藥及止吐藥。為避免腦外傷術後傷員在飛行中因氣壓變化影響顱內壓,增加了甘露醇等藥物的數量。
傷員流行病學特點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 許樹雲 曹鈺 王一平
地震傷突發性強、傷員數量多、傷情複雜,對急診科醫務人員構成嚴峻考驗,而對地震傷員人群及傷情特點的正確描述有助於改進救援方法、降低死亡率。此次汶川地震傷員有以下流行病學特點。
性別無差異以青少年為主
男女傷員比例為1∶1.03,這可能由於本次地震強度大,致使男女受傷概率相等。
傷員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90歲,平均35.7±21.2歲,以7~18歲年齡段最多,這可能與本次地震發生時間以及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留在本地者較少有關。
就診人數多形成三個高峰
地震後平均每小時來院就診人數為7.90±11.75人,並在震後2、53、54小時形成三個就診高峰。
第一個高峰後有一較長時間的平台期,易造成傷員減少的假象,但隨後又連續出現兩個高峰,如準備不足,將導致急診科混亂,搶救效率降低。
多種外科創傷以骨科為主
在各類創傷中,以骨科傷員最多,占全部就診患者的69.49%,其後依次為腦外、胸外、普外科。
在骨折中,下肢骨折發生率最高,占45.18%;其次為上肢、脊柱,分別占18.53%和17.77%。因此在配置骨科醫師資源時,應以熟悉上述外傷處理的醫師為主,以盡可能減少肢體殘疾的發生,降低患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