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傷員流行病學特點

作者:許樹雲 曹鈺 王一平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01-15

地震傷突發性強、傷員數量多、傷情複雜,對急診科醫務人員構成嚴峻考驗,而對地震傷員人群及傷情特點的正確描述有助於改進救援方法、降低死亡率。此次汶川地震傷員有以下流行病學特點。

性別無差異以青少年為主

  男女傷員比例為1∶1.03,這可能由於本次地震強度大,致使男女受傷概率相等。

  傷員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90歲,平均35.7±21.2歲,以7~18歲年齡段最多,這可能與本次地震發生時間以及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留在本地者較少有關。

就診人數多形成三個高峰

  地震後平均每小時來院就診人數為7.90±11.75人,並在震後2、53、54小時形成三個就診高峰。

  第一個高峰後有一較長時間的平台期,易造成傷員減少的假象,但隨後又連續出現兩個高峰,如準備不足,將導致急診科混亂,搶救效率降低。

多種外科創傷以骨科為主

  在各類創傷中,以骨科傷員最多,占全部就診患者的69.49%,其後依次為腦外、胸外、普外科。

  在骨折中,下肢骨折發生率最高,占45.18%;其次為上肢、脊柱,分別占18.53%和17.77%。因此在配置骨科醫師資源時,應以熟悉上述外傷處理的醫師為主,以盡可能減少肢體殘疾的發生,降低患者死亡率。

關鍵字:流行病學,地震,創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