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如何選擇雙相波電擊除顫的最佳初始能量以及後繼能量。加拿大渥太華大學Stiell等人在院外心髒停搏患者中,比較了應用固定低能量與遞增高能量水平電擊除顫的效果(BIPHASIC試驗)。他們發現,對需要多次除顫的心髒停搏患者,遞增高能量除顫效果優於固定低劑量除顫。[Circulation 2007, 115(12):1511]
該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入選221例院外心髒停搏患者,他們均接受了雙相自動體外除顫儀≥1次的電擊。
研究者將這些患者按照隨機以及單盲的方法分為固定低能量(150~150~150 J)與遞增高能量(200~300~360 J)兩組(前組114人,後組107人)。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6.0歲,79.6%是男性。這些患者當中,被目擊發生心髒停搏的患者占63.8%;由旁觀者進行心肺複蘇者占23.5%;有92.3%的患者初始心律是室顫/室速。221例患者中有106例被進行了多次電擊,固定低能量組(51例)與遞增高能量組(55例)除顫的病例數相似。
對106例多次電擊患者進行的分析顯示,兩組之間轉複成功率具有顯著差別,固定低能量組為24.7%,遞增高能量組為36.6%(P=0.035)。室顫終止率兩組間也具有明顯差別,分別是71.2%與82.5%,(P=0.027)。
對221例患者中第一次電擊成功病例進行分析發現,固定低能量與遞增高能量兩組間轉複率沒有明顯差別,轉複率分別是38.4%與36.7%,(P=0.92)。室顫終止率兩組間也沒有明顯意義的差別,分別是86.8%與88.8%,(P=0.81)。同時,該研究結果還提示,兩組患者的生存預後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沒有明顯差異。
該研究是第一項對院外心髒停搏患者進行雙相波電擊除顫選擇固定低能量與遞增高能量的隨機對照研究。研究結果提示院外心髒停搏患者發生室顫,如果需要進行多次電擊,應選擇逐漸遞增高能量雙相波電擊除顫的方式,它可以提高室顫中止率以及轉複率。
(吳彩軍 李春盛)
相關鏈接
1 美國心髒學會(AHA)於今年1月14日在Circulation上在線發表了一份關於減少旁觀者實施心肺複蘇障礙的科學聲明,聲明推薦:
◆ 地區、州和聯邦政府有關機構,應在學校和公立醫院,以及診所係統提供心肺複蘇(CPR)教育。
◆ 急救醫療係統(EMS)和911係統應對CPR項目提供有效的支持。
◆ CPR指導者、EMS領導者和政府有關機構,應加強公眾的自覺意識,使其認識到由旁觀者提供CPR可以起到挽救生命的巨大作用。
◆ EMS係統和CPR指導者,應把重點放在嚴格CPR操作上,改進複蘇的質量。
研究資金應靶向CPR教育方法的改進、技術改進和創造新方法,以拓寬目前CPR教育與訓練的範圍。
2 絕大多數猝死由心髒停搏(CA)所致,而室顫又是CA的最主要原因。室顫導致CA的救治有三個時相,第一為電時相期,約為5分鍾,此時除顫最為重要,即唯有在CA發生現場盡早電除顫才能挽救生命。
目前,在發達國家的公共場所,AED像消防器材一樣普及。我國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安裝了AED,但我國的法律規定隻有醫務人員可以使用AED。相信今後我國將在人員密集的車站、機場、購物中心等地都會安裝AED,公眾的AED培訓也將普及。(沭陽)
特約主任編委
北京朝陽醫院 李春盛
副主任編委
北京朝陽醫院 何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