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醫療救援:要愛心,更要科學

作者:本報駐廣東記者 徐平鴿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2-29

  近日,全國急救災難救援高峰論壇暨中國國際人道救援醫學年會在廣州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對去年汶川地震的醫療救援,尤其是現場醫療救援進行了反思。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指出,認真總結,並以此作為學術思考的出發點,反思在救援中的不足與問題,可以為今後大災害救援提供有價值的經驗。 

教訓令人警醒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軍醫大學王正國指出,災情發生後,全國各地醫療隊迅速奔赴災區,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彼此在溝通和協調上的不暢,造成救援效能不能最大化。 

  王正國總結了震區現場醫學救援的主要教訓:①地震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窒息、擠壓傷、顱腦傷、頸部傷、軀幹傷及低血容量性休克,但救援者對特殊傷情缺乏認識和經驗不足,發生了多例解救後早期死亡病例; ②搜救現場缺乏必要的急救設備和器械,對於現場搜救出的顱腦傷傷員未能及時氣管切開或插管,造成了部分傷員在獲救後的0.5~1小時死亡; ③違反診療操作常規,在衛生條件簡陋和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盲目手術、盲目穿刺、盲目插管,導致感染發生率高; ④各種不利因素造成首次醫學救治時間普遍偏晚,現場肢體截肢率較高; ⑤現場傷員後送途中由於傷勢嚴重、缺乏現場救治處理和醫護人員護送,發生了相當數量的傷員死亡; ⑥轉運傷員也未完全按照傷勢輕重進行後送,造成現場轉出的傷員開始大多為輕傷員,重傷員未能及時得到轉運;⑦缺乏患者傷情資料的後送也增加了後方醫院緊急救治的難度。 

  王正國指出,醫院在地震緊急和早期救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震區醫療單位不同程度存在著影響緊急救治和早期救治的情況,如物資不足,尤其是一些地處城市的醫院無物資儲備意識,導致生理鹽水、無菌手套、紗布等不能滿足救治的需要;批量傷員救治缺乏預案,或平時訓練不到位,如缺乏檢傷分類訓練,麵對同時到來的大量傷員手足無措;不遵循醫療常規和分級救治原則,超範圍救治,如對閉合性骨折切開複位內固定等,不僅耗費了有限的醫療資源,還降低了診療操作的技術標準,導致傷口感染率較高。 

反思意在改進

  廖新波結合自己帶醫療隊在汶川地震災區實施醫療救援的體會指出,科學整合力量才能實施有效的救援,有序的醫療救援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醫療救治力量的效率。他說,即使沒有應急醫療體係,合理規劃和合理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會造成人力和資源的浪費,甚至無謂的犧牲。對醫療資源要提前規劃、布局,有災情、疫情發生時才能保證統一協調、合理布局、科學使用。指定應急醫院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係統地配置、裝備和培訓。 

  國際急診醫學聯合會理事王一鏜教授說,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應對災害發生,我們要把精力放在現場急救上,要做到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三分醫療,七分組織;做到救援地方化,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關鍵字:急救,災難,醫療救援,高峰論壇,人道救援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