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髒猝死最大原因,但“不認識、不重視、不治療”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日前在廣州舉行的心律失常知識普及宣傳周活動上,醫學專家表示,我國現階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預防和診治的主要問題,就是公眾對這一常見疾病的知曉率嚴重低下,控製率和治療率更低,公眾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心律失常是常見病症,是指心跳節律或速率的異常改變,包括心跳過快、過慢或不整齊。有統計顯示,心髒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導致。
“人一生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心律失常,更多見於有病變的心髒。”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心內科專家王景峰說,輕度心律失常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對人體不產生危害,但少數嚴重心律失常因發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發生心髒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由於各地醫療水平參差不齊,又缺乏健康宣傳教育,人們對心律失常的認識嚴重不足,這一現象令人擔憂。”王景峰指出,教育不足會導致兩個極端,要麼是過度緊張,造成過度治療;要麼是忽視或無知,全民對於心髒性猝死的救治知識和技術嚴重不足。專家認為,普及公眾教育、加強診斷預防、推廣先進療法,勢在必行。
專家指出,要加強檢查和預防,大多數心律失常可以通過症狀和心電圖以明確診斷。在心律失常病人中,較為常見的是房顫。高危人群不能抱有僥幸心理,一定要及早選擇和接受有效的療法。同時也要崇尚科學治療,不回避新療法新科技,一旦診斷成立,患者可以選擇藥物、導管介入手術或植入心髒起搏器、體內除顫器和心律同步裝置等方法來達到預防和治療目的。
記者了解到,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在心律失常的防治知識技術普及方麵有不少成功經驗。有的國家已將心髒急救培訓立法,政府、學術團體、媒體非常關注心律失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如英國、美國等都發起心律失常知曉周,並發展為世界心律失常知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