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醫學救援中不應忽視的問題

作者:田曉青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12-06

  2010年11月20日,中國國際第8屆現代救援醫學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宗浩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近年來,國內外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發生呈現了種類多,頻度高、危害大的特點。盡管這些年來我國醫學救援在體製建設、隊伍建設、救援設備、能力及經驗積累方麵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麵對此起彼伏的災害時,醫學救援還有許多亟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此次論壇以“關愛生命、科學有序救援”為主題,在全麵介紹近年我國醫學救援領域最新成果的同時,也將過去未曾重視但卻嚴重影響救援質量的災害救援問題展示出來,希望得到醫學界的重視。

災害救援能力提高重在關注細節

  從2008年春的冰雪災害,到512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再到上海1115火災事故,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在論壇上為與會者全麵分析了目前我國災害發生的現狀和特點。

  閃淳昌說,災害、風險經常存在,什麼時候變成災難和危機呢?關鍵看人的應對能力。近年來,我國在應對災害及突發事件方麵有了一些進步,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以應急預案為例,雖然近年來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都有自己的應急預案,但這些應急預案普遍存在6大問題,即內容製定上存在照抄照搬現象,不切實際;沒有考慮到最壞、最困難的應急情況;缺乏綜合協調和相互銜接;缺乏連貫性和標準化,有些要素不全;沒有及時修訂更新;缺少演練和實戰等。

  閃淳昌說,災害的預防、監測、預警、救援、處置、恢複重建是一個循環,加強應急管理可以從任一階段切入,製定科學有效的應急預案是其中一個基礎環節。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突發事件,如何以不變應萬變?這就要求我們強化對應急管理規律的認識。要樹立現代應急管理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重在過程和細節。

損害控製在災害醫學救援中的重要性

  總結近年來我國災害醫學救援的經驗教訓,一些學者在不同場合提出了應重視“損害控製”的問題。在此次論壇中,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黃顯凱教授向與會者介紹了損害控製在災害醫學救援中的應用。

  黃顯凱介紹,損害控製是過去20年來外科學的重要進展之一。因為外科醫師在其手術救治中發現,嚴重創傷特別是多發傷患者更多死於手術過程中的機體代謝紊亂,而非未完成的手術修複。於是有學者提出了損害控製的理念和技術。

  損害控製手術是指對嚴重傷病患者,因其病情危重,全身情況極差,難以承受複雜及長時間的手術,於是采用早期簡化手術,解決必須緊急處理的問題,然後複蘇、糾正代謝紊亂,待傷者的生理情況改善後再行確定性手術。

  嚴重創傷患者的致命三聯症

  導致嚴重創傷患者死亡的“致命性三聯症”包括:低體溫(<35℃)、代謝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亂。該三聯症一旦發生,可形成惡性循環且很難逆轉。

  1.低體溫對機體的主要危害 低體溫使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升高,不利於組織攝取氧從而導致組織缺氧;低體溫可抑製凝血因子活性,通過影響凝血蛋白酶的活性改變凝血級聯反應的進程;低體溫可使血小板變形能力減弱,進而可能導致血小板含量下降、聚集和釋放功能降低;低體溫可導致肝代謝降低,血液灌注減少,以及凝血因子產生減少;低體溫還可抑製心肌收縮功能,增加外周循環阻力,從而導致心輸出量下降,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2.凝血紊亂對機體的主要危害 凝血紊亂時因血液不能自凝,手術控製出血後仍繼續出血,加重失血性休克;加重凝血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並導致惡性循環。

  3.代謝性酸中毒對機體的主要危害 代謝性酸中毒是由於出血性休克發生後,組織灌注不足,使需氧代謝轉變為乏氧代謝,從而造成體內乳酸堆積。機體出現酸中毒後,一方麵可抑製凝血係統活性,促進凝血紊亂加重出血;另一方麵可引起嚴重的低血壓、心律失常等。

  損害控製手術的應用

  損害控製手術的應用原則是控製出血、預防汙染和避免進一步機體損傷。

  損害控製手術的適應證包括:①創傷類型方麵,高能量閉合性腹部創傷、腹部穿透傷、骨盆骨折伴腹部傷、腹部傷伴有危及生命和腹部以外損傷者均適用;②傷情方麵,有嚴重肝髒損傷,胰、十二指腸損傷,手術需要很長時間,腹部大血管損傷,如肝後腔靜脈操作和骨盆血腫破裂而常規方法難以止血者;③嚴重代謝性酸中毒(pH<7.3);④低體溫(<35℃);⑤凝血功能紊亂(凝血酶原時間>19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60秒);⑥複蘇過程中血流動力學狀態不穩,如出現低血壓、收縮壓<70 mmHg、心動過速、頸動脈搏動減弱或無明顯搏動;⑦呼吸過快、神誌改變;⑧無法控製出血或輸注濃縮紅細胞>10個單位;⑨手術時間超過90分鍾者等。災害醫學救援中如何應用損害控製手術見表。

關注災害中兒童的醫學救援

  既往人們認為,兒童是災害的次要受害者,事實果真如此嗎?

  北京軍區總醫院附屬八一兒童醫院許煊在其報告中指出,兒童的解剖、生理、生長特點及心理因素決定了他們是災難中非常容易受到傷害的群體。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今年世界各地發生的恐怖事件都證實了這一點。為此,美國最近在修訂災害和恐怖事件救援預案時,已經開始關注占人口總數1/3的兒童的需要。兒科醫師在災害救援中的作用、責任和行動指引已經開始得到承認和強調。

  災害中兒童的特殊性

  許煊指出,在災害中,兒童受到的傷害有其特殊性。例如,從兒童的身體而言,兒童特別是嬰幼兒一般不具備逃生的運動技能;兒童較成人矮小,活動和呼吸的空間更接近地麵,容易通過呼吸道吸入空氣中的化學或有毒氣體;兒童的皮膚沒有完全角質化,體表麵積相對較大,容易直接吸收有害物質;兒童對治療幹預的反應較快,但治療方法及藥物使用受限,使災害醫療救援中受傷兒童救治有一定難度。

  從兒童的生活技能及心理發育來看,兒童往往不能主動尋求幫助;災害事件對兒童精神心理的傷害比成人更嚴重,兒童的心理傷害一方麵來自事件本身的影響,另一方麵來自於父母及其周邊人。鑒於兒童常常是災害事件中的焦點,應該特別強調在災害救援中重視兒童。

  兒科醫師在災害救援中的作用

  麵對兒童在災害事件中的種種特殊性,許煊呼籲,國家在修訂醫學救援的預案時,應考慮兒童的特殊需求,強調兒科醫師的重要作用,讓兒科醫師參與修訂預案,並在訓練兒科專業救援人員、設備及藥品配置等方麵予以重視。兒科醫師除了在災害發生後實施醫療救援外,還可以在學校、社區、家庭指導或開展防禦災害損傷的科普宣傳和逃生演練。

關鍵字:災害醫學,救援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