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
患者賈某,男性,80歲。2013年12月6日來院就診,主訴多飲、多尿8年,加重9個月。患者8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渴、多飲、多尿,伴體重減輕,時測體型偏胖[體重指數(BMI)為34.2kg/m2],遂就診於當地醫院,查隨機靜脈血糖>14mmol/L,診斷為2型糖尿病(T2DM),開始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具體不詳),監測空腹血糖(FPG)5.9~7.4mmol/L,餐後2小時血糖(2hPPG) 8~18 mmol/L。
7年前患者因難以堅持胰島素治療,改為瑞格列奈片1 mg tid口服,初期監測FPG 5~7mmol/L,2hPPG 6~13 mmol/L,後未再規律監測。
9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再次出現口渴、多飲、多尿、多食,伴體重短期內減輕5kg。6個月前測FPG 10mmol/L、2hPPG 24mmol/L。尿酮體陰性,不伴惡心、嘔吐、腹痛等,查糖化血紅蛋白(HbA1c)11.9%,當時住院期間曾用賴脯胰島素聯合甘精胰島素控製血糖,後改為鹽酸二甲雙胍片0.5bid、阿卡波糖片50 mg tid、格列美脲片2 mg qd。監測FPG 6.5~7.5 mmol/L,PPG 10 mmol/L左右。出院後患者未規律服用降糖藥和監測血糖。
1周前門診測FPG 10~13 mmol/L、PPG 15~20 mmol/L,為進一步治療收住院,入院即刻快速測血糖18.7mmol/L。
既往高血壓病20餘年,血壓最高160/90 mmHg,平素口服非洛地平緩釋片5 mg qd,控製血壓於125/80 mmHg;6個月前發現血脂異常,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47~2.63 mmol/L,腹部B超提示脂肪肝,血管超聲示頸動脈和雙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20mgqd。6個月前診斷為“雙眼白內障”和“前列腺增生症”(規律口服非那雄胺片5mgqd)。
患者自本次發病以來,精神、飲食、睡眠可,多尿、夜尿多(3~4次/晚),曾有腹瀉、便秘交替,體重無明顯變化。
體格檢查
體溫(T)36.5℃,心率(HR)69次/分,呼吸頻率(RR)18次/分,血壓(BP)140/70mmHg,BMI21.95kg/m2,腰圍90cm,無明顯酮症體征,甲狀腺未觸及腫大。心、肺、腹無著征。雙下肢無水腫,雙側足皮溫正常,雙側足背動脈搏動尚可。
輔助檢查
入院後查隨機血糖18.7mmol/L,尿常規示尿酮體3+,HbA1c 9%。
診斷
T2DM、糖尿病酮症、血脂異常、脂肪肝、高血壓2級(極高危)、頸動脈和雙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前列腺增生症、雙眼白內障。
治療經過
患者入院時血糖明顯升高,伴有糖尿病酮症,遂立即停用鹽酸二甲雙胍和格列美脲,予口服和靜脈聯合補液,並行小劑量胰島素靜脈持續注射消酮治療。患者入院時HbA1c9%,且胰島β細胞功能嚴重下降,故酮體轉陰後,改為基礎+餐時胰島素類似物每日4次強化治療,同時聯合阿卡波糖片口服。
因患者高齡(>75歲),入院時存在糖尿病酮症,體重正常、非肥胖,二甲雙胍不是強適應證,故未加用。監測患者血糖情況,並據此調整胰島素類似物用量,其過程順利,未發生明顯低血糖。1周後考慮到與院外治療銜接以及患者出院後的依從性情況,與患者溝通後,選擇將降糖方案改為門冬胰島素30tid強化降糖治療。後因患者午餐後血糖仍較高,且出現過2次夜間輕度低血糖事件,故將晚餐前劑量逐漸減少,午餐前劑量逐漸增加。1周後患者血糖平穩達標,無低血糖事件發生,出院隨訪。
患者出院後堅持門冬胰島素30tid聯合阿卡波糖片口服治療,HbA1c長期達標,無低血糖發作,體重亦無明顯增加(表)。患者本次出院後能長期堅持胰島素治療,依從性良好,而且對治療滿意度高。在醫生指導下,患者出院後根據自身飲食、運動和血糖情況,將胰島素稍作減量,目前劑量為26U/d。
專家點評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郭曉蕙
本例患者為高齡男性,多飲、多尿、體重減輕表現明顯,隨機血糖14mmol/L,糖尿病診斷明確。在分型方麵,患者老年起病,起病時體型肥胖,病程中無自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口服降糖藥有效,故T2DM診斷明確。患者的基本特點包括以下三方麵:第一,高齡,T2DM病程較長,且平素血糖控製不佳,均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下降,入院時存在糖尿病酮症;第二,既往平時用藥依從性欠佳,服藥不規律;第三,空巢老人、視力欠佳、懼怕低血糖,且不能堅持多次注射胰島素治療並規律監測血糖。
對患者進一步評估後,未發現存在嚴重的糖尿病血管和神經並發症;在合並症方麵,無明確心腦血管病證據,故HbA1c控製目標以7%~8%為宜。因患者高齡,存在中等低血糖風險,且既往對胰島素治療依從性差,故選用預混胰島素類似物聯合阿卡波糖片口服治療,以減少低血糖發生率和提高患者依從性。
《2013中國T2DM防治指南》建議,對於HbA1c>9.0%的T2DM患者實施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時程2~3個月,治療目標為FPG3.9~7.2mmol/L,非FPG≤10.0mmol/L,可選方案包括基礎+餐時胰島素方案、預混胰島素每日2~3次方案及持續皮下輸注胰島素方案。本例患者入院HbA1c為9%,符合啟動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指征。本例患者入院後采用基礎+餐時胰島素4針強化方案,後轉為門冬胰島素30tid強化方案。後者的優勢在於降糖效應和安全性相當的基礎上,應用一種胰島素和注射筆,治療依從性更好,在減少因多種胰島素混淆導致注射錯誤的同時,治療方案可能更安全、更經濟。門冬胰島素30包含30%的門冬胰島素(速效)和70%的精蛋白門冬胰島素(中效)成分,分別發揮迅速和持久降糖作用,從而更好地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本例患者更換為門冬胰島素30tid強化方案後,FPG和PPG控製情況良好、低血糖風險低,並提高了治療依從性和滿意度。
總體上,本例患者院內及院外長期應用門冬胰島素30的優勢考慮有以下方麵。
首先,門冬胰島素30顯著降低血糖、促進血糖達標。我國楊文英教授等開展的多中心、隨機、開放、平行組1707研究觀察了口服降糖藥(OAD)控製欠佳的T2DM患者應用門冬胰島素30bid或tid治療的有效性或安全性。其中,門冬胰島素30bid和tid治療組的基線HbA1c分別為9.5%和9.6%,治療24周HbA1c達標率分別為51.3%和65.8%,兩種注射方式的總劑量、低血糖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因此,門冬胰島素30bid或tid是OAD不達標患者胰島素初始治療的有效安全選擇,其中應用門冬胰島素30tid可使血糖得到進一步改善。
其次,低血糖發生風險低,長期應用安全性高。2005年發表的1-2-3研究根據HbA1c是否達標調整門冬胰島素30注射次數,在HbA1c不達標時門冬胰島素30由1針-2針-3針逐漸增加,結果顯示門冬胰島素30qd、bid和tid患者的血糖達標率分別為41%、70%和77%。這提示,簡單增加門冬胰島素30的注射次數即可實現血糖達標,同時未增加低血糖風險、安全性良好。
此外,李炎等對比了門冬胰島素30tid和基礎+餐時胰島素類似物4針強化方案的胰島素治療日費用,發現基礎+餐時胰島素類似物治療日費用高於門冬胰島素30tid組。本例患者對門冬胰島素30依從性和治療滿意度良好,從長遠角度看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門冬胰島素30用於高齡T2DM患者強化和長期胰島素治療,其安全、有效,依從性好,患者治療滿意度高,是我國患者實現個體化、高質量血糖管理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