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俊傑博士:腸道研究與糖尿病治療的新方向

作者:cmt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06-23

        20世紀初,梅契尼科夫提出了衰老理論——腸道細菌產生毒素在體內累積造成衰老,乳酸菌的產酸作用可延緩衰老。而21世紀初,美國科學家發現,胃腸道無菌的小鼠在高脂飲食下無肥胖、糖尿病症狀,移植患病小鼠的腸道菌落後產生了症狀。

        另外,研究還發現,在減肥過程中,抑杆菌門在腸道細菌中的比例升高,可知,腸道細菌與肥胖有關。

        目前,腸道研究成為治療糖尿病的熱點,一是改變腸道激素,GLP-1;二是改變腸道生理結構,胃流轉手術;三是改變腸道內容物,腸道細菌。

        在2015中國藥品評價論壇上,覃俊傑通過小鼠研究,闡明了腸道菌群對糖尿病治療的熱點研究,依次介紹了2型糖尿病人群的腸道菌落特征、糖尿病症狀改變和腸道菌群的密切相關性、糖尿病發展前後的菌群變化以及未來的研究熱點。

        2型糖尿病人群的腸道菌落研究介紹

        腸道細菌被稱為“人體遺忘的”器官,對人體起著至關重要的生理作用,它參與食物的消化代謝,產生代謝產物;合成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促進宿主免疫係統的發育與成熟,也是保護屏障;對宿主神經係統產生影響。因此,很多疾病與之有聯係。

        腸道菌落基因圖譜研究分析顯示,基因集能覆蓋個體中平均80%的腸道菌群基因,但其中隻有50%基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而且,個體之間的細菌豐度差異非常大。然而,體內約5%的腸道細菌與T2DM有關,程度上明顯低於腸炎病、腸型等。

        2型糖尿病的菌群特征表現為功能失衡,有益菌減少,而條件致病菌,如腸杆菌、某幾類梭菌含量增多。

        糖尿病症狀改變和腸道菌群密切相關

        研究將雄性小鼠分成了三組,即HF組、HF+P組、Chow組,研究其體重變化,結果發現,體重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HF組、HF+P組、Chow組,從飼喂高脂飼料三周起,各組之間體重變化量明顯差異,隻有趨向更顯著。這說明某些關聯細菌具有預防潛力。

        此外,妊娠糖尿病,胃旁路轉流手術和腸道菌群移植能反應了糖尿病發展前後的菌群變化。

        研究發現,妊娠期間,菌群發生了很大改變,孕晚期菌群能在小鼠體內引起代謝綜合征症狀。而胃旁路轉流手術對2型糖尿病關聯的菌群也會產生有益影響。

        總之,腸道菌群對糖尿病治療熱點,未來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橫向、縱向的大規模人群研究,“營養成分→腸道細菌→功能基因→代謝物→作用機製”研究,另外,還需對上述機製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幹預,預測,研究腸道通透性,及其腸屏障功能在糖尿病發生過程中的變化,探尋有益細菌(或菌群)在糖尿病治療或預防中的價值。

       本文根據2015中國藥品評價高峰論壇每日會訊與內分泌周訊整理。

關鍵字:覃俊傑,腸道,糖尿病,新方向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