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5月9日召開的北大糖尿病論壇上,來自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胡仁明教授介紹了糖尿病腎病的中國證據。
胡仁明教授首先指出,中國糖尿病病人慢性腎髒病(CKD)發生率較高,其中60%來自糖尿病腎病。由於腎病早期(CKD1、2期)患者常無蛋白尿出現,故白蛋白尿的發生率要低於CKD的發病率。目前中國糖尿病所致腎功能衰竭的比例快速增長,將會是我國未來導致尿毒症的首要病因。
糖尿病腎病依據病理程度分為IV期,包括:①腎小球病變:腎小球係膜區增寬、基質增加,腎小球係膜溶解,腎小球結節樣病變,足細胞病變以及腎小球滲出性病變;②腎小管病變:腎小管萎縮,基底膜增厚;③腎血管病變:小動脈階段透明樣變性。最終,腎小球逐漸出現全球硬化,喪失腎小球濾過功能,伴腎小管萎縮、腎間質廣泛纖維化,腎功能進行性惡化,發展至終末期腎髒疾病。
糖尿病腎病與遺傳相關,PPARG-P12P基因型是中國2型DN顯著、獨立的風險預測因子,TRIB3基因Q84R多態性、TLR-4多態性也與糖尿病腎病相關。相關研究還發現糖尿病腎病患者miRNA135a過表達,導致腎髒皮質和髓質TRPC1降低,增加了係膜細胞擴張及膠原纖維,也促進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由於2型糖尿病患者CKD1、2期時常無蛋白尿出現,CKD3-5期尿白蛋白正常者約占20-50%,而GFR與2型糖尿病腎病病理分級呈線性負相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測2型糖尿病腎病的靈敏度為0.65(95%CI0.62~0.68),特異度為0.75(95%CI0.73~0.78),故目前國內外均推薦聯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腎小球濾過率用於診斷糖尿病腎病(DKD)。
糖尿病腎病的治療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除ACEI類藥物能明顯減少腎功能較差者發生腎功能衰竭外,柴黃益腎顆粒可通過抑製腎髒慢性炎症反應改善腎功能,薑黃素、血栓通膠囊等藥物也能降低小鼠尿蛋白、肌酐水平。此外,生活方式的幹預也是不可或缺的,低蛋白飲食、適量運動都能協助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功能。
最後,胡仁明教授指出中國糖尿病腎病的防治任重道遠,需要多學科共同努力提高糖尿病腎病的診療水平,減少終末期腎病的發生率。
更多精彩演講請點擊:2015北大糖尿病論壇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