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18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腎髒病學會和國際腹膜透析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國際腹膜透析學會亞洲地區會議(4th ACM-ISPD)暨2009全國血液淨化論壇在京舉行,來自全球24個國家的1500多位腎髒病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以下總結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格芬(David Geffen)醫學院梅赫羅特拉(Mehrotra)的演講。
腹透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風險
美國1996-2004年間初始透析患者隨訪5年數據顯示,在校正原發病、年齡及並發症後,腹透和血透對年齡<44歲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影響無差異,但年齡>45歲組患者的腹透死亡率高於血透。
對荷蘭、台灣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透析登記資料的分析得到相似結果。
雖然加拿大和丹麥進行的研究並未發現類似結果,但這兩項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影響統計學效力。
總之,大樣本量的生存分析提示,接受腹透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高於血透治療。
糖尿病患者行腹透死亡率高有生物學基礎
殘餘腎功能喪失快 美國USRDS資料顯示,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殘餘腎功能喪失的校正風險比增加82%(P=0.006)。
加拿大、澳大利亞、台灣等地研究資料也證實,糖尿病是殘餘腎功能喪失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多項研究顯示,殘餘腎功能是預測患者生存率、技術生存率的獨立保護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殘餘腎功能的快速喪失是導致其死亡率顯著升高的一個可能原因。
腹膜炎發生風險高 腹膜炎是公認可影響生存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其引起持續性全身炎症反應有關。
美國的一項分析顯示,與非糖尿病腹透患者相比,糖尿病腹透患者腹膜炎的發生風險增加13%。
香港的一項研究亦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腹膜炎的風險增加50% (P=0.03)。
但也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腹膜炎風險增高現象僅見於女性,男性患者並無顯著增高。
血糖控製不佳 腹透使用以葡萄糖為基礎的透析液,增加了患者葡萄糖暴露風險和血糖控製難度。
香港研究顯示,在開始腹透後,27.3%的非糖尿病患者出現新發高血糖[空腹血糖(FBG)>11.1mmol/L],其中19.0%患者的FBG在7.0~11.1 mmol/L間;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需要量則較透析前增加38%。
與透析前或血透患者相比,腹透患者發生代謝綜合征或其組分(胰島素抵抗、高血壓等)的比例顯著升高。
腹膜退化加速 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腹膜間皮細胞喪失、腹膜血管增厚/硬化及慢性炎性浸潤的比例均顯著增高。這可能與葡萄糖透析液使糖基化終末產物(AGE)和葡萄糖降解產物(GDP)增加、後兩者又誘導白介素(IL)-1等炎症因子分泌增多、並繼而誘導血管增生相關。
臨床研究也顯示,葡萄糖暴露量與腹膜轉運率呈近似線性相關,而轉運率升高是導致超濾失敗的主要原因。
胃排空延遲嚴重 研究顯示,6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胃排空延遲,其胃排空時間中位數顯著長於非糖尿病患者(P<0.01)。
胃排空延遲可影響患者的攝食量,繼而影響其營養狀況,使營養不良發生危險增加。由於營養不良是透析患者的一個獨立死亡危險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延遲對其生存狀況存在間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