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大糖尿病論壇(專題:http://zt.cmt.com.cn/zt/beking/index.html )於近日召開,其主題為糖尿病轉化醫學,國內外專家圍繞此話題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和成果。5月5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翁建平教授介紹了1型糖尿病指南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差距。
指南的價值與局限
翁教授說,指南對於醫療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是基於循證醫學證據的科學判斷,可降低醫療決策的複雜性。但是,指南並不完美,它是一種必需而又不完美的存在。
1型糖尿病指南現狀
翁教授指出,西方發達國家的1型糖尿病指南相對較為完善,國際組織(IDF\ISPAD)的1型糖尿病指南主要麵對青少年兒童。
兒童及青少年國際糖尿病學會(ISPAD)指南的要點為以下3點:
1、糖尿病教育是臨床管理的核心,是關鍵;
2、指南並非是必須嚴格執行的方案,也沒有最終決定權;
3、對患者作出的臨床決策須符合其家庭的利益和期望。
目前,中國尚無全麵的1型糖尿病指南,隻有《兒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診療指南(2009年版)》和《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指南(2010年版)》,均是依據2009年ISPAD指南和其他指南或共識,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和各糖尿病中心診療經驗製定的。(《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初稿)
指南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差距
翁教授回顧了廣東省1型糖尿病的轉化醫學研究,該研究共自2012年8月至2012年3月收集了3700餘例1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留取1000餘例患者的血、尿標本。通過該研究發現,中國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獨特的人口學特征和臨床特征,糖尿病管理(血糖監測等)和治療方麵尚不規範,血糖血壓和血脂等代謝指標控製不甚理想,各種急慢性並發症較為常見,指南推薦的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規範化管理的障礙
翁教授指出臨床1型糖尿病患者的規範化管理的障礙包括,1、醫務工作者需要合適的指南、簡明的診療途徑、足夠的專科醫生以及多學科的合作;2、規範化管理還取決於患者的依從性、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等;3、社會的醫療保險製度不完善和存在社會歧視。
翁教授指出,我國1型糖尿病患者有其自身特點,因衛生保健體係不同和社會環境不同,因此必須製定適合我國國情的1型糖尿病指南,還要以循證醫學證據為基石,因此,在國內各位專家學者的不斷努力工作和完善之下,中國1型糖尿病指南的製定工作已於2012年4月底啟動。
但我國的1型糖尿病研究較為滯後,我國現有的社會條例,如全國普通高效招生體檢標準、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都對糖尿病患者存在歧視,因此翁教授提出,希望在公共衛生學家、臨床醫生、醫藥衛生產業以及政府部門的共同協作和支持下,加強對1型糖尿病的綜合管理,為這些患者帶來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