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李延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紀立農,福建省立醫院內分泌科侯建明等人,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五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1)上發表論文,旨在了解預混胰島素、基礎胰島素和基礎-餐時胰島素在使用2種或以上口服降糖藥血糖(OAD)控製欠佳的中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起始治療現狀。該文收錄在2011年11月第三卷《中華糖尿病雜誌》增刊上。
該項研究為一項多中心觀察性研究,對使用2種或以上OAD血糖控製欠佳的18歲以上T2DM患者進行起始胰島素治療16周後,觀察空腹、餐後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變化。安全性指標為低血糖事件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共觀察4192例T2DM患者。其中使用預混胰島素人數為3360例(80.2%),基礎胰島素491例(11.7%),基礎-餐時胰島素341例(8.1%)。基線年齡(60±12)歲,HbA1c (9.65±2.11)%,糖尿病病程(8.1±6.2)年。治療期間總體低血糖事件發生率(事件/人年)在預混胰島素、基礎胰島素和基礎-餐時胰島素組分別為3.96、2.81和4.81。重度低血糖事件發生率均較低,在上述各組分別0.08、0.02和0.09。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上述各組分別為0.85、0.75和1.12。治療期間無嚴重不良反應。該研究對2897例患者進行了療效評估。治療16周後平均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分別下降2.93 mmol/L(p<0.001)和4.77 mmol/L(p<0.001)。預混胰島素、基礎胰島素和基礎-餐時胰島素組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分別下降了2.99 mmol/L、2.26 mmol/L和3.52 mmol/L(p均<0.001),其平均餐後血糖分別下降了4.89 mmol/L、3.85mmol/L和5.09 mmol/L(p均<0.001),平均HbA1c水平分別下降了2.38%、1.7%和2.61%(均p<0.001)。HbA1c<7.0%和≤6.5%的總體達標率分別為42.8%和32.8%,在預混胰島素組分別為43.8%和25.7%,基礎胰島素組分別為41.6%和23.0%,基礎-餐時胰島素組分別為32.8%和22.1%。
研究認為,預混胰島素是我國臨床最常用的起始治療胰島素。無論采用何種胰島素起始方案,T2DM患者的整體血糖控製均有顯著改善。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低血糖事件的發生率較低,而血糖改善程度較其它兩組稍差;基礎-餐時胰島素對HbA1c、空腹和餐後血糖的改善更明顯但低血糖發生率較高。預混胰島素的HbA1c達標率較高,低血糖發生率介於基礎胰島治療組和基礎-餐時胰島素組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