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塞那肽—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武器

作者: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 李慧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9-16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與靜脈注射葡萄糖相比,口服同等劑量的葡萄糖能引起更多的胰島素分泌,這種現象被稱為“腸促胰素”效應。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是一種腸肽類激素,其生理作用主要包括:促進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抑製β細胞凋亡,促進β細胞增殖和新生,抑製胰高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抑製食欲,增強外周組織葡萄糖的利用,減少肝糖輸出等。GLP-1的生理作用和2型糖尿病患者GLP-1分泌減少的現象,表明其可作為2型糖尿病治療的新武器。艾塞那肽是首個GLP-1受體激動劑,是從希拉巨蜥唾液蛋白中提取的人工合成品,與人GLP-1有53%左右的同源性。臨床證據顯示艾塞那肽能顯著降低血糖,減輕體重。

  病例摘要

  患者李某,男性,60歲,糖尿病史6年。目前口服格列齊特緩釋片60 mg qd, 阿卡波糖50 mg tid, 二甲雙胍0.85 g bid,血糖控製不理想且體重增加明顯。伴高血壓、冠心病、血脂異常及痛風。長期服用氯沙坦控製血壓,間斷服用苯溴馬隆降尿酸治療。就診時體檢:身高170 cm,體重90 kg ,體質指數(BMI)29.4 kg/m2,腰圍110 cm,臀圍94 cm,腰臀比1.17。空腹血糖(FBG)9.8 mmol/L,餐後血糖(PBG)12.8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8.2%,血壓150/95 mmHg, 甘油三酯(TG)2.9 mmol/L,總膽固醇(TC)5.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 mmol/L,血尿酸0.60 mmol/L。在原治療基礎上加用艾塞那肽(起始劑量為5 μg bid,1個月後改為10 μg bid)。1個月後血糖下降,體重下降4公斤。治療期間患者有明顯腹脹、食欲下降。半年後患者血糖、血壓、血脂都達到正常水平,腹脹有所緩解,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治療結果如下表。

  

  治療體會

  在2型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體重增加是困擾患者的一個常見問題,磺脲類、胰島素等均可導致體重增加,目前既能降糖又能減輕體重的口服藥物可能隻有二甲雙胍。過多的體重增加會加重胰島素抵抗,導致多種代謝紊亂。所以體重增加不應該成為糖尿病治療達標的代價,而是要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時,遏製體重的增加。艾塞那肽為臨床治療糖尿病提供了一個新的有力武器,降糖減重,一舉兩得。此患者治療半年後血尿酸下降及血壓穩定都得益於體重的明顯下降。對於病程較長、使用多種藥物而血糖仍不達標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艾塞那肽不僅能使空腹和餐後血糖全麵達標,而且還具有降糖之外的額外獲益——減輕體重、穩定血壓和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

  克羅諾夫(Klonoff)等2008年發表於《當代醫學研究與見解》(Curr Med Res Opin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連續3年艾塞那肽治療可使患者長期獲益。結果表現為:①顯著降低血糖。治療12周時HbA1c較基線下降1.1%,之後始終維持在這一水平上,3年研究結束時HbA1c仍較基線下降1.0%(P<0.0001),46%的患者HbA1c<7%。②有效減輕體重。3年期間患者體重持續穩步下降,3年後較基線下降5.3 kg(P<0.0001)。③改善肝功能指標。對於基線穀丙轉氨酶(ALT)升高的患者(n=116),3年後ALT降低10.4 IU/L,其中41%的患者ALT恢複正常。④改善心血管危險因素。在治療3.5年的亞組患者中,隨訪結束時他們的血脂譜得到明顯改善,表現為TG下降12%,TC下降5%,LDL-C下降6%,HDL-C升高24%。同時這些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下降了2%和4%。

  艾塞那肽以其有效降糖、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細胞功能及潛在的心血管獲益,具有傳統糖尿病治療藥物不可比擬的優點。目前有關艾塞那肽的臨床研究覆蓋了2型糖尿病的不同治療階段,包括單藥治療(二甲雙胍或磺脲類)失效、多個口服藥失效、與胰島素治療進行比較的研究,這些循證醫學的探索奠定了艾塞那肽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的地位。在臨床上,對於存在口服藥治療失效、超重或肥胖、飲食控製困難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使用艾塞那肽治療。

關鍵字:艾塞那肽,2型糖尿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