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幹細胞治療:探索與思考

作者: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 朱大龍 李莉蓉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陳麗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3-08

  全球糖尿病流行形勢日趨嚴峻,現有治療手段在發揮療效的同時仍存在諸多缺陷,因此各國學者開始致力於一種全新的治療策略——向患者機體補充新的具有正常分泌功能的胰島β細胞。幹細胞移植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潛在方法,近年來備受關注,中國學者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也於近期發表了相關立場聲明,旨在進一步指導該新興技術的臨床應用。

探索臨床應用

  當前研究表明,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包括造血幹細胞(HSC)和間充質幹細胞(MSC)移植。

  HSC之臨床應用 2006年,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朱大龍教授等在自體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AHST,圖1)治療1型糖尿病(T1DM)方麵進行了有益探索,並對國外研究方案進行了改進:①未規定研究對象發病年齡低限(發病年齡≤35歲),延長了病程篩選的界定值(病程≤1年);②研究對象均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胰島自身抗體的陽性種類具有異質性;③改良了造血幹細胞的回輸途徑:對於病程≥2個月的患者,采用經脾動脈或胰動脈插管回輸法,以增加患者體內局部胰腺組織的幹細胞濃度,提高幹細胞向胰島細胞分化的幾率,進而提高臨床有效性。2008年,上海瑞金醫院寧光等同樣采用HSC移植治療了18例無酮症酸中毒史的T1DM患者。

  MSC之臨床應用 2009年,朱大龍教授等采用異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臍血間充質幹細胞(BM-MSC/UCB-MSC)移植(圖2)探索性治療15例T1DM患者,並隨訪至今。由於平均隨訪期較短,該方案的遠期療效與安全性仍待進一步明確。

  HSC聯合MSC之臨床應用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陳麗教授等篩選了31例胰島功能較差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通過骨髓活檢獲取其自體骨髓細胞(包括MSC與HSC),並在麻醉條件下通過動脈插管直接回輸至患者胰腺。

  總體結果評價 上述探索性研究結果顯示,部分患者治療後胰島β細胞功能顯著提高,短期內可停止胰島素治療或減少胰島素用量。然而,這些研究在設計上均存在明顯局限性,為單中心、自身前後對照的研究設計,樣本量較小,且尚無長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這些研究結果尚無法肯定回答幹細胞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也無法判定其與當前胰島素治療的優劣。

關注潛在風險及對策

  HSC移植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潛在風險及對策在於以下方麵。

  ● 重症感染 由於大劑量化療預處理,患者白細胞數可降至0,在無菌層流艙中仍可能並發感染, 且感染可貫穿HSC移植過程的始終。因此,需要預防性或治療性使用抗生素。

  ● 出血 在骨髓受抑期,患者血小板計數極低,可能並發顱內、消化道及其他組織器官(如膀胱)出血,輸注血小板可降低該風險。

  ● 移植物抗宿主病 該病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大類, 是導致移植失敗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AHST方案治療糖尿病患者,可以避免該病發生。

  ● 其他內分泌腺體的功能減低 經AHST治療後的少數T1DM患者可發生其他內分泌腺體功能的減退,但這是否反映了多發性內分泌腺功能減退綜合征Ⅱ型的病情進展,或與HSC移植過程中的大劑量化療有關,目前難以明確。

  此外,動物實驗顯示,MSC可能造成小鼠體內免疫功能缺陷,致使良性腫瘤發生風險增加。

思考未來研究方向

  總結目前臨床應用研究存在的問題及經驗教訓,各國學者在開展後續研究時應避免重要方案參數之間的明顯差異,這些參數包括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研究終點指標、幹細胞分離與培養方法、幹細胞移植數量與頻率、移植時間及途徑等。

  此外,鑒於糖尿病發病機製與幹細胞生物學特性均具有複雜性,需要組建包括糖尿病、幹細胞、免疫學等多學科專家在內的綜合性研究隊伍,以進一步優化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方案,降低其潛在風險。需要強調的是,隻有通過國際多中心、大樣本量的臨床研究和深入的機理探討,我們才能真正駕馭這一嶄新的治療方式。

關鍵字:幹細胞,糖尿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