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領域年度事件之我見

作者:陳婕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1-30

  NEJM的研究發表:收獲高度評價

  

  兩種觀點 不盡相同

  《中國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以來,受到了廣泛關注,反饋意見眾多。

  在研究發表伊始,少數觀點認為,由於該研究采用了非隨機抽樣,並且沒有納入全國所有省市的樣本,故可能高估了中國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然而,我們在研究發表前已將數據通過SUDAAN軟件加權處理,使之更具代表性。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質疑的觀點在逐漸消失。

  當前絕大多數觀點認為,我們的研究通過合理的統計學方法得到了2007-2008年全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情況,結果具有代表性。就診斷方法而言,研究采用了一步法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能更敏感地檢測出糖代謝異常(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占60%,其中46.6%通過OGTT得以診斷,相當於糖尿病患病率的3%;糖尿病前期70.7%的患者表現為孤立性糖耐量受損,若不進行OGTT,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將降至約4%)。就標化方法而言,研究采用了2006年人口資料(而不是2000年人口資料)進行標化,更客觀地反映了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等對糖尿病患病率的影響。

  正如國內一位流行病學專家在評價研究時所言,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的絕對數值並不是最重要的,當務之急是承認並高度重視以下事實,即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之相關的糖尿病呈現迅速增長,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病管理已迫在眉睫。

   國外反饋 評價頗高

  國外學者和學術團體也對該研究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現任主席姆巴亞(Mbanya)表示,該研究結果有助於深化人們對發展中國家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長的認識,並已將其作為正在製定中的新版《糖尿病路線圖》的證據之一。

  鼓舞信心 最為可貴

  我們研究的發表激發了中青年學者的研究信心與熱情,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或流行病學研究,更有信心地發表中國原創研究結果,這才是我們研究發表的最大價值所在。

  尋找差距 再接再厲

  正如發展中和發達國家存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一樣,中外研究水平的差距也相當明顯。我們應該學習國外研究在設計過程中蘊含的集體智慧,以及在實施過程中看似繁瑣卻必不可少的規章製度,從而獲得嚴謹、無可挑剔的研究結果。

   羅格列酮風波告終:思考積極意義

  醫學發展需要創新,學術界和製藥企業秉著探索新生事物的初衷而不斷進行新藥研發,但這些新藥能否上市,上市之後能否經受住考驗,唯有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

  羅格列酮從1999年轟轟烈烈地上市,此後10年間該藥安全性結果及其引發的爭議層出不窮,最終因用藥風險大於獲益而被迫撤市,這一結果對於製藥企業而言是慘痛的,但對於事物的發展卻產生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羅格列酮風波促使人們更加關注降糖藥物的心血管安全性,並逐漸認識到唯有經過艱難的過程,才能奠定一種新藥的長期臨床應用地位。

  新版指南呼之欲出:呼喚中國證據

  指南是循證證據更新的體現,歲末推出的《2010版中國2型糖尿病診療指南(討論稿)》雖然較既往版本有部分修改和新增建議,但遺憾的是,新版指南在糖尿病診療部分仍然缺乏屬於中國人群的循證證據,依舊沿襲了遵循IDF指南的製定模式。

  學術界對於新版指南的一大關注熱點在於,與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推出的《2010版糖尿病診療指南》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納入診斷標準有所不同,新版指南並未進行診斷標準的修訂,究其原因在於HbA1c檢測方法尚未在我國得到標準化,也與該指標的自身特性有關。HbA1c更側重於從糖尿病治療和並發症處理的角度來評價,隻能體現一段時間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無法有效地區分高血糖類型,因此在診斷過程中有一定局限性。

  

  肯定中國研究 質疑糖尿病第一大國歸屬

  2010年度最令中國糖尿病領域振奮的事件,無疑是楊文英教授等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中國人糖尿病患病率調查。該研究結果既為政府部門製定糖尿病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同時也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根據研究所示的中國人糖尿病患病率(9.7%)來推算,中國現有糖尿病患者9240萬,這一數值似乎已超過了印度(5080萬),躍居全球之首。然而,對於中國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的說法,我持保留意見。首先,不同調查選用的診斷方法有差異:新發表的中國研究采用了一步法OGTT,而IDF於2009年底發表的《糖尿病路線圖》所涉及的印度患病率研究則采用了OGTT結合自我報告的方法(部分樣本采用了毛細血管血進行檢測),由於前者敏感性更高,所以更容易檢出糖代謝異常人群。其次,不同調查的入選人群有差異:中國研究入選了≥20歲的人群,而印度研究的入選人群≥15歲,由於糖尿病患病率會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所以入選人群的年齡差異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再次,生活方式改變和體重增加與糖尿病患病率升高有關,但與其他國家的變化趨勢相比,中國並無特殊之處。因此,通過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糖尿病患病情況來推斷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的歸屬並不完全科學合理。

  此外,亦有學者致信《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對新發表的中國研究與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之間的差異提出了疑問,楊教授等已給予了明確答複。我同樣認為,由於上述兩項研究在抽樣、診斷方法和數據分析方麵存在明顯差異,所以研究結果無法進行直接比較。

  關注學術熱點 期待更多成果

  HbA1c從療效評估指標轉變為診斷指標是近年來的學術熱點,但《2010版中國2型糖尿病診療指南(討論稿)》未將其納入診斷標準。我認為,HbA1c作為診斷標準雖然具有理論依據和臨床應用優勢,但其局限性顯而易見,我們應對此保持冷靜的態度。

  早在ADVANCE研究過程中我們就已發現,HbA1c檢測在我國遠未達到標準化,檢測方法多達8~9種,有些甚至檢測的是HbA1(包括HbA1a、HbA1b和HbA1c),至今國內仍無統一的測定方法和質控要求。目前CDS已與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和其他多學科合作,共同設立了中國糖化血紅蛋白教育計劃,推動HbA1c檢測標準化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為首的國內學者已經積極開展了對中國人HbA1c診斷切點的探索,且研究結果已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雖然這一切點基於橫斷麵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而獲得,但該結果為後續研究提供了參考與借鑒,其意義值得肯定。

  此外,糖尿病相關基因、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及其並發症以及胃腸改道手術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等研究領域也有許多進展。《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於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立場聲明》和《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於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的立場聲明》在去年歲末相繼發表,促進了我國幹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的健康發展。相信在2010年的基礎上,2011年糖尿病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水平會進一步提高,國內外學者會收獲更多成果。

  褒獎學會工作 推動學科發展與公眾認知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在過去一年中開展了眾多學術和社會活動,聲勢浩大、影響廣泛。

  IDF主席Mbanya於8月和11月先後2次來華,參與了2010國際糖尿病教育管理論壇和“藍光行動”,積極宣傳了全球糖尿病教育與管理的成功經驗,使國內醫生認識到其在糖尿病治療中的重要價值,並與中國糖尿病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共同紀念世界糖尿病日的到來。(陳婕 整理)

關鍵字:糖尿病,年度事件,指南,羅格列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