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包括肥胖(obesity)和營養不良(undernutrition)在內各種形式的營養失調(malnutrition)是全球疾病和過早死亡的最大原因,而預計未來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將造成這一問題顯著惡化。我們迫切需要轉變到可持續的食物體係,在地球承載極限內保證健康膳食。”——柳葉刀委員會在2019年早些時候提出了氣候變化、飲食體係和肥胖、糖尿病等一係列問題的報告並呼籲解決。
在ADA 2019會議上,當時發表了評論文章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William H Dietz再次就這一問題做了報告。報告首先對全球共疫(global syndemic)進行了定義,即指現今的肥胖、營養不良和氣候變化大流行的背後,其實有共同的經濟、社會或環境驅動因素,這些因素互相交織影響,在全球範圍內相互作用。
針對這一現象,柳葉刀委員會提出的目標包括:
確認在肥胖、營養不良和氣候變化中的共同驅動因素和解決方案;
指出能夠解決全球共疫中兩個或三個問題的雙重、三重政策和行動並督促對此負有責任的體係落實這些改變。
報告分別從政府層麵、城市/都市層麵和個人層麵提出了改進的措施,比如減少肉類的攝入,或許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改善氣候變化;改變人們以汽車代步、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從而減少交通運輸對氣候的威脅;改變追求經濟和GDP增長的政治經濟體係以及促進過度消費的商業力量等。
對此,個人也不是束手無策,報告特別提及了深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的問題,指出減少這類食品的攝入其實同時能夠改善飲食,減少肥胖;支持可持續的農業,減少營養不良;減少農業和交通運輸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改善氣候。全球共疫是一個與每個人都有關的問題,但這也是一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的小小行動都有可能為世界提供共贏的機遇。
空氣汙染不僅會讓人呼吸不暢,甚至還可能會帶來許多更嚴重的健康後果,包括肺活量的減少、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炎症以及更多的哮喘患者,然而,空氣汙染的危害遠不止於此,除了呼吸係統之外,空氣中的各種汙染物還有可能導致更多的心血管疾病發作,住院率升高,甚至推升死亡風險。而在本次ADA 2019會議上,來自紐約大學的教授George D Thurston則主要討論了空氣汙染對於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影響。
報告首先為顆粒物(particular matter, PM)下了定義,即大氣中的固體物質和液體液滴,一次汙染物直接由汙染源排放,比如燃燒汽油的公交車排放的尾氣,而二次汙染物在由大氣中的氣體汙染物轉化而來,比如發電廠排放的氣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這些顆粒物的直徑僅有頭發絲的1/100,較大的顆粒物(>PM10)就能進入上呼吸道,而較小的顆粒物(≤PM2.5)則能夠深入到終末氣管之中,最小的顆粒物(PM0.1)甚至能夠進入血液,在人的身體內“暢遊”。在所有額顆粒物中以化石燃料的產物最為可怕,因為它們體積更小,含有的重金屬更多,還會沉積在肺的更深處。
過去的研究以及發現了顆粒汙染物會推高患者的心血管和死亡風險,而最近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了這些顆粒物對於糖尿病死亡和發病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汙染指數較高的日子裏,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就會應聲高漲;長期生活在顆粒物汙染的環境之中,則會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在其背後的機製可與顆粒物汙染所引起的氧化應激有關,有研究顯示攝入較多的水果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顆粒物對機體的氧化應激,從而減少其對糖尿病的影響。
研究最後總結道,糖尿病患者不僅更容易受到空氣汙染的影響,空氣汙染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發病,其中最為危險的就是化石燃料相關的顆粒物,其背後的機製可能與氧化應激有關。
氣候變暖:糖尿病人更易熱出病來
預計到2045年,全球80%的糖尿病患者都在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大多更容易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波及。據估計,如果人們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未來的氣候變化可能會超過人體的體溫調節能力,在體力勞動者尤為如此,甚至會可能讓世界上的某些地區不適宜居住。糖尿病和氣候變暖——這兩件事撞上了,可謂是火上澆油!
在ADA 2019會議上,來自海德堡大學的教授Rainner Sauerborn就氣候變暖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做了報告。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導致全世界的氣溫升高,同時氣溫變化的幅度也更大。而人體的熱量遵循一個公式:
基礎產熱 + 活動產熱 =呼吸對流散熱 + 呼吸蒸發散熱 + 輻射散熱 + 皮膚對流散熱 + 皮膚蒸發散熱 + 人體儲熱
因此,人體的體溫調節能力有一定的範圍,散熱是人體體溫調節中重要的一環。然而,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由於其血管內皮有關/無關的舒張能力下降以及外周/中樞對終末髒器功能的調節能力下降,因此其血管舒張能力和出汗的能力均可能不如常人。糖尿病患者對熱量更不敏感,開始散熱的閾值會更高,體溫也跟容易異常升高,散熱也更困難,所以更難抵禦熱浪的侵襲。此外,肥胖、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和動脈硬化,更是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窘況。
之前的研究發現,熱浪襲來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一般熱浪可能會增加11%的死亡風險,嚴重的熱浪可能將死亡風險推高29%。
這一情況在老年患者中的情況更為嚴重,不同研究顯示,炎熱的氣候可能使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17%-65%不等。炎熱的氣候對於糖尿病患者的影響較常人更為顯著。
關於氣溫、濕度和死亡風險的模型顯示,濕度越高、氣溫越高,則人更容易被“熱死”。這並不是聳人聽聞的傳說——研究指出,即使我們現在開始開始執行《巴黎協定》,世界上也將會增加許多可能“熱死人”的地區,更多的人可能被“熱死”,其中糖尿病患者更是首當其衝。
如果我們還不采取充分的措施,將會有越來越多地區的氣溫會升高至致人死亡的程度,每個人都將難逃其“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