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患者男性,55歲,因“發現血糖升高5年,雙下肢腫脹、乏力2個月”收入院。患者生活極為優越,5年前診斷糖尿病,拒絕使用胰島素,自行選用降糖藥物和保健品治療,且以價格作為選擇標準,認為貴的藥效果一定好,不用再采取其他任何控製措施,也一定能控製血糖。期間自我感覺良好,從未監測血糖和複診。近2個月患者自覺乏力,雙下肢及顏麵部腫脹,入院查血糖22.1mmol/L,輔助檢查提示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慢性腎髒病(CKD)5期”,即尿毒症,不得不終身行血液透析治療。
案例二
患者男性,61歲,公司領導,應酬較多。自從8年前初次發現糖尿病,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治療。住院期間不但積極配合各項檢查治療,還同妻子一起認真參加醫院組織的為期5天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訓學校”,係統學習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識和技能。出院後在醫生指導下堅持胰島素治療6個月,後轉為二甲雙胍單藥維持。每年並發症篩查顯示各項指標均在正常範圍內,兩年後在醫生指導下停用了所有藥物,僅僅依賴生活方式幹預。在此後的6年中,患者依然堅持定期隨訪,按時監測血糖及並發症篩查,至今控製情況良好,糖化血紅蛋白(HbA1c)6.7%,無並發症發生。
討論
通過這兩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至今尚不能根治,但完全可以控製。藥物雖然是控製血糖的有效手段,但絕不是唯一方法。控製糖尿病需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包括飲食控製、合理運動、藥物治療、適時監測、心理調適,即糖尿病防治中的“五駕馬車”。
其中飲食控製和合理運動等生活方式的幹預,恰恰是控製血糖的兩大基石,是必須終身堅持不可或缺的。“五駕馬車”需要依賴於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來實現和維持。當被確診為糖尿病後,患者首先應當接受自我管理教育,通過學會駕馭這“五駕馬車”,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以達到控製糖尿病的目的。
控製糖尿病,治療達標是近期首要目標,而最終目標則是減少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減少醫療花費、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因此除了關注血糖是否達標,還應關注血壓、血脂、體重等是否都維持在理想範圍內,同時密切關注並發症的發生。當然,這些指標是否得以有效控製,不僅僅以患者個人感覺判斷,更應依賴於專業的實驗室篩查,以免漏診,延誤診治而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