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承受四重心理壓力

作者: 來源:生命時報 日期:12-11-20

  如今,越來越多的工薪家庭將子女送出國門去留學。調查顯示,中國留學生已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超過70%的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成為“海歸”。然而,與出國時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元的留學費用相比,他們回國後的就業情況卻不甚樂觀。近期,《2012海歸就業壓力調查報告》顯示,36.5%的“海歸”第一份工作年薪起薪不足4萬元,67.2%起薪不足6萬元。巨大的薪金落差和其他問題讓“海歸”的心理壓力與日俱增。

  “鍍金”歸來難就業。盡管期望月薪從5000元降到了2000元,公司性質從國企降格到民企,李小姐在回國5個月後還是沒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當頂著日本某大學環境科學碩士的光環歸國時,她沒想到一切竟如此艱難。日本的環境科學更關注企業社會環境,但這一領域在國內幾乎是空白,沒有什麼崗位能發揮她的專長。想到父母花了好幾十萬供自己留學,卻至今無以為報,李小姐無比失落。

  從英國留學歸來的Summer則用了近2年的時間再次適應國內熟悉又陌生的環境。“剛回國時,我常聽到單位的女同事在背後議論人。”她無奈地說,大量的無薪加班占用了我的休息時間,單位的做事風格也更重表麵,這都讓我難以接受。當然,我還是要從自身找問題,去適應環境。

  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留學人數達33.97萬,居全球首位,其中九成靠自費。留學已從“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教育”,越來越多的工薪族將子女送到國外。此外,留學“低齡化”日益顯著,出國讀本科甚至是高中的人數大幅增加。在北京市高校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林永和主任看來,如今的“海歸”與以前大為不同。過去,出國的人大多很優秀。現在的留學生則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學有所成、帶著抱負回國型;二是“被留學”型,多為“官二代”或“富二代”,他們在國外所學無幾;三是認為“國外的月亮圓”型,出國是為了看看外麵的世界,學習新文化、新理念。

  四重壓力繞心頭。如今“海歸”麵臨的心理壓力,大多與出國動機有關。一般來說,第一類“海歸”不會有太多的困擾,第二類、第三類則要經曆一次心靈的曆練,尤其在4個方麵承受著壓力。

  1.就業競爭加劇。“海歸”群體不得不麵臨就業競爭日益加劇,用人單位雇用“海歸”愈加謹慎的尷尬。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楊東副教授表示,有些人在留學期間並未學到真本事,歸國後又不適應國內的規則,這都導致“海歸”就業難。此前高昂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又讓他們對工作要求較高,內心難免感到失落。

  2.人際關係“水土不服”。在英國留學4年的Michael對國內複雜的人際關係很頭疼。剛進公司時,自己就像個“異類”,似乎與同事溝通都得從頭學起。楊東表示,中國式人際交往的特點是重感性,講人情;國外則重理性,講自由。海歸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難免會有價值觀與文化上的衝擊。

  3.外界眼光壓力大。“海歸”吸引著更多的目光。領導認為他們有獨特的經曆,就應有優秀的表現;同事認為他們理應有更強的能力;街坊鄰居覺得“留洋歸來”必然要有更好的發展……這些來自外界的眼光不可避免地給他們增加心理上的壓力。

  4.婚戀問題難解決。有調查顯示,近六成“海歸”依然單身。不少人在心理上更傾向於尋找有共同經曆的伴侶,但“海歸”畢竟是相對少數的。苛刻的條件很可能讓他們一無所獲。

  給心態歸歸零。“要客觀、全麵、辯證、發展地看問題,而不是主觀、片麵、極端和災難地看事物,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合理情緒理論。”林永和解釋,人的思維決定行為,隻有積極地看事情,才能用健康的心態去麵對現實。其實,不管就業也好,婚姻也罷,問題都源於期望過高、經驗缺乏和能力恐慌。那麼,“海歸”怎麼才能更好地適應國內生活呢?

  1.理性接受現實。林永和建議,“海歸”應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不要好高騖遠。未來若想更好地發展,還需不斷地重新學習。要知道,隻有與環境彼此接納之後,才能發揮自身所長,獲得更多的認可。

  2.摘掉“鍍金”光環。楊東表示,“海歸”不妨先摘掉海外“鍍金”歸來的光環,用“歸零”的心態重新審視自己和環境。放棄心中的優越感,打消不切實際的欲望,轉而腳踏實地、認真用心地做好每件事。在人際交往方麵,要多觀察國人的相處之道與人際技巧,多與同事、朋友交流,盡快融入集體。

  3.找準心理定位。在心理上,“海歸”要準確給自己定位,到最能發揮個人價值的地方去,並不斷提升自我。客觀講,“海歸”群體擁有視野國際化、外語能力強等優勢,隻要踏踏實實做人做事,時間會證明他們的能力。在尋找人生伴侶時,也不妨將眼界放寬一點,或許會有很好的收獲。

關鍵字: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壓力,海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