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在京共同發布《2015研究前沿》報告,甄選出了2015年的100個熱點研究前沿和49個新興研究前沿。
根據報告,希格斯玻色子觀測,RNA病毒所致流行性疾病,新型電池,惡性腫瘤疾病,宇宙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素及其環境響應,植物抗逆性以及經濟危機與失業對公眾健康、自殺率和死亡率的影響等方麵的研究非常活躍。在生物科學領域的熱點前沿“新型H7N9禽源流感病毒的傳播與致病機理”中,中國學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與《2014研究前沿》報告不同,今年的報告增加了對149個前沿的國家表現的分析,以高度概括的視角對美國、英國、德國、中國和日本等國在149個前沿的基礎貢獻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描述。
報告通過同學科同年度中根據被引頻次排在前1%的高被引論文(核心論文)來代表當前熱點內容,根據各國作者入選熱點前沿和新興前沿中的核心論文數量來反映各國在各個領域的前沿貢獻度。從數據看,美國在143個前沿(占149個前沿的96%,下同)都有核心論文入選,且在108個前沿的核心論文數都排名第一(72.5%);英國、德國和日本分別在120個(80.5%)、106個(71.1%)和82個前沿(55%)有核心論文入選;中國在82個前沿(55%)有核心論文入選,在16個前沿的核心論文數為第一名(10.7%),超過英國的10個(6.7%)、德國的8個(5.4%)和日本的2個(1.3%),這顯示中國具有較強的前沿貢獻度,在某些重要前沿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報告也注意到,中國有38個前沿進入核心論文數前三名(25.5%),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分別有133個(89、3%)、68個(45.6%)、55個(36.9%)和29個(19.5%)。中國在核心論文數排名第一的16個前沿分別來自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物理領域,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領域,農業、植物學和動物學領域,生物科學領域和地球科學領域這6個領域。其中,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中國在前沿的貢獻度超過美國。在該領域19個前沿中,中國在9個前沿中核心論文數排名第一,美國有7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研究員張曉林介紹:“從報告數據看,中國在臨床醫學、天文學等領域占領的前沿還比較少,在這些領域裏我們跟蹤研究的力度還不夠,希望今後能看到更多的前沿中有我們的參與度。當然,這個報告基於論文發表的數據進行分析,肯定會有局限性,比如可能會更側重基礎研究領域,而對發表論文較少的應用科學領域則覆蓋不全。但在當前大數據和海量文獻的環境下,通過這種計量學分析方法進行研究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角度,對我國把握今後科技發展趨勢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