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台州市立醫院耳鼻咽喉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對乙狀竇後入路圓形骨窗開放及內聽道區相關結構進行顯微解剖觀測,探討圓形骨窗開放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內聽道口的定位標誌及後壁的磨除範圍,為臨床聽神經瘤手術提供解剖學依據。研究指出,乙狀竇後入路圓形骨窗開放方法安全可行,內聽道上結節可作為內聽道口的定位標誌;在暴露內聽道時應注意後壁磨除範圍,避免損傷耳蝸、半規管或頸靜脈球。該文發表在2015年第04期《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上。
在15具(30側)(顱底)10%甲醛固定的正常完整的成人頭顱標本上模擬乙狀竇後入路圓形骨窗開放及磨除內聽道後壁,在手術顯微鏡下對神經、血管等相關解剖結構進行相關數據測量。
15具標本30側圓形骨窗開放後無一例損傷橫竇及乙狀竇,骨窗上緣最高點至橫竇下緣最低點的垂直距離為(4.02±0.32)mm,骨窗前緣最前點至乙狀竇後緣最後點的垂直距離為(6.31±0.43)mm。內聽道上結節恒定位於內聽道口前上方,內聽道結節最高點至內聽道口上緣的垂直距離為(2.31±0.32)mm。暴露內聽道全程所需磨除內聽道後壁的長度及寬度分別為(7.29±0.32)mm和(4.12±0.29)mm,在此磨除範圍內,30側標本中無一例耳蝸、半規管或靜脈球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