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式生活

作者: 來源:39健康網 日期:12-10-27

  外包式生活,指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都“外包”給專業人士代勞。在現代生活中,“外包”的項目越來越多,從生孩子、孩子起名、到生日會、戀愛、婚禮、老人照顧、葬禮,隻要你願意出錢,都可以請到專業人士量身定製。

  在我們的生活中,外包的項目越來越多,交給外人打理的家務事,在北京家政服務從業者在冊的有二十多萬,根據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和北京某家政服務公司成立的課題組提供的數據,2012年在北京600多萬戶家庭中,有家政服務需求的家庭有80萬,這個數字不包括單身的需要家政服務者。

  不能或者不願意承擔家務,在中國的大都市已很普遍。一份調研發現上海隻有不到5%的白領女性下班後回家做飯,這一數字接近於北京和廣州相應調查結果的一半。還有10%的被調查者坦言她們從來不做飯。她們的選擇多是方便、無處不在的“外包”:在外麵就餐、請家政人員在家做、或者幹脆叫外賣。

  如今在中國,一個家庭的“外包”生活,從這個家庭組建之初就開始了,現在的年輕人,對婚禮要求高,有的幹脆要辦成一個小型音樂會。專業的婚禮公司有人手、有設備,客戶覺得很省事,省事是不少年輕人外包婚禮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新人甚至在外地工作,回家隻是辦事,沒時間參與籌劃,自己婚禮的策劃基本都是公司和他們的父母商量完成。

  通過“外包”“完美”自己的生活,婚慶公司隻是個開始,課程基本是心靈導師課、家庭案例分析等,網絡上熱炒的“鬥小三”手段,也在教學之列。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遇到問題,很多人不懂得解決,或者幹脆離婚。從最初的“淑女班”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太太班”,“如何做女人”似乎成了許多在婚姻中或即將步入家庭女性趨之若鶩的“學習”場所。似乎必須通過外人教授的“經驗”和“技巧”,才好解決完善自己的婚姻生活。

  外包真的很方便。省出的時間和力氣,我可以用來賺錢和休閑,有寵物醫院的、便利店的、物業公司的、餐廳的、幹洗店的,過去家裏上個燈泡、通個廁所、換個保險絲,是家庭男主人的基本技能。如今拿出卡片,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

  安全感,像是家庭事務外包中的一個奇怪悖論。有人說,人們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選擇專業化更高的外包服務,但當人們把家庭中最需要保護的部分外包出去,得到的安全感卻未必更多。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事務轉交給外人包辦,有人也開始思考這樣的轉變對自己和對家人而言是否是最好的選擇。

  從事金融行業的張東陽(化名)也發現了這個變化,人到中年的他認為,越來越依賴於專業的家庭服務,也反映了中國人越來越不自信和更懶了,“連像月子裏自己帶孩子這樣的本能都喪失了”。3年前,借著女兒出生的契機,張東陽辭了職,回家當起全職爸爸。

  “回家最大的好處,是時間比較自由。我不太會帶小孩,所以還是請了一個保姆,所以也不用做飯。”張東陽笑著說。回家後,張東陽還是兼做著自己的老本行,賺的錢不比辭職前少。不善做家務的他,並沒有因為回歸而嚐試學習更多的家事。

  劉凱文最近卻準備減少鍾點工來家打掃的次數了,他跟交往半年的女朋友關係穩定下來了。“女朋友不放心保姆做,比較願意自己親力親為。”9月底,劉凱文把一居室換成了兩居室,他說,結婚後生孩子前應該不會雇保姆了,他甚至希望女朋友能換一個不太忙的工作,更多照顧家裏。

  生老病死,皆可外包。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我們時代進步的一個明顯表現。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保障能力越來越強,就越說明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從“勞動光榮”到“懶得勞動”,這不是什麼罪惡,也不是懶惰,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外包式”生活是社會節奏加快之後的必然選擇。保姆、家政、外賣,“外包式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便利,讓我們有更充足的時間去工作、去掙錢、去休閑。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外包”的需求,才有了“外包式生活”。換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有“外包式生活“的需求才有了提供“外包”的行業和從業人員。“外包式生活”一方麵滿足了公眾的外包需求,另一方麵又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外包式生活”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比如讓人變得懶惰喪失生活技能、家庭親屬關係鬆動影響家庭和諧、家庭生活過程喪失等等。但即使沒有“外包式生活”,我們依然會麵臨同樣的問題。所以這些問題不是依靠改變“外包式生活”所能解決的。

  很多人認為我們可以像經營生意那樣經營自己的生活,自由市場與家庭價值觀可以並存,但實際上這兩者根本是背道而馳,因為自由市場的原則是情感不介入的利益至上,而家庭價值卻需要傾注真情實感。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成了心理殖民的受害人,隻會從商業角度來看自己的生活,認為快樂和意義隻存在於結果中,卻忘了欣賞旅途中的風景。

  現代社會中,無論是鄰居還是親人、朋友之間的關係都變得鬆散疏遠,其間的空隙已經為商業服務所取代。與此同時無處不在的商業觸角又正在不知不覺中,更劇烈地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紐帶。對凡事不用親曆親為、充分的享受人生自由的美妙幻景,拉回到商業化的操作衝淡了親情和友誼之後失落的現實當中。通過激烈的競爭可能正在市場與我們的生活之間悄悄展開。作為一種理想體驗的標準模式,無論我們是否購買了服務,它(市場)總是贏家。

  對於正在加入“外包自我”大潮的中國人,在開始使用個人化的商業服務前,先仔細想想這些服務可能帶來的後果。每件事都有好有壞,商業服務總會先讓你看到好的一麵,它們的負麵效應在你上癮之後才慢慢地顯示出來。

  外包式生活,指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都“外包”給專業人士代勞。在現代生活中,“外包”的項目越來越多,從生孩子、孩子起名、到生日會、戀愛、婚禮、老人照顧、葬禮,隻要你願意出錢,都可以請到專業人士量身定製。

  在我們的生活中,外包的項目越來越多,交給外人打理的家務事,在北京家政服務從業者在冊的有二十多萬,根據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和北京某家政服務公司成立的課題組提供的數據,2012年在北京600多萬戶家庭中,有家政服務需求的家庭有80萬,這個數字不包括單身的需要家政服務者。

  不能或者不願意承擔家務,在中國的大都市已很普遍。一份調研發現上海隻有不到5%的白領女性下班後回家做飯,這一數字接近於北京和廣州相應調查結果的一半。還有10%的被調查者坦言她們從來不做飯。她們的選擇多是方便、無處不在的“外包”:在外麵就餐、請家政人員在家做、或者幹脆叫外賣。

  如今在中國,一個家庭的“外包”生活,從這個家庭組建之初就開始了,現在的年輕人,對婚禮要求高,有的幹脆要辦成一個小型音樂會。專業的婚禮公司有人手、有設備,客戶覺得很省事,省事是不少年輕人外包婚禮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新人甚至在外地工作,回家隻是辦事,沒時間參與籌劃,自己婚禮的策劃基本都是公司和他們的父母商量完成。

  通過“外包”“完美”自己的生活,婚慶公司隻是個開始,課程基本是心靈導師課、家庭案例分析等,網絡上熱炒的“鬥小三”手段,也在教學之列。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遇到問題,很多人不懂得解決,或者幹脆離婚。從最初的“淑女班”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太太班”,“如何做女人”似乎成了許多在婚姻中或即將步入家庭女性趨之若鶩的“學習”場所。似乎必須通過外人教授的“經驗”和“技巧”,才好解決完善自己的婚姻生活。

  外包真的很方便。省出的時間和力氣,我可以用來賺錢和休閑,有寵物醫院的、便利店的、物業公司的、餐廳的、幹洗店的,過去家裏上個燈泡、通個廁所、換個保險絲,是家庭男主人的基本技能。如今拿出卡片,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

  安全感,像是家庭事務外包中的一個奇怪悖論。有人說,人們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選擇專業化更高的外包服務,但當人們把家庭中最需要保護的部分外包出去,得到的安全感卻未必更多。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事務轉交給外人包辦,有人也開始思考這樣的轉變對自己和對家人而言是否是最好的選擇。

  從事金融行業的張東陽(化名)也發現了這個變化,人到中年的他認為,越來越依賴於專業的家庭服務,也反映了中國人越來越不自信和更懶了,“連像月子裏自己帶孩子這樣的本能都喪失了”。3年前,借著女兒出生的契機,張東陽辭了職,回家當起全職爸爸。

  “回家最大的好處,是時間比較自由。我不太會帶小孩,所以還是請了一個保姆,所以也不用做飯。”張東陽笑著說。回家後,張東陽還是兼做著自己的老本行,賺的錢不比辭職前少。不善做家務的他,並沒有因為回歸而嚐試學習更多的家事。

  劉凱文最近卻準備減少鍾點工來家打掃的次數了,他跟交往半年的女朋友關係穩定下來了。“女朋友不放心保姆做,比較願意自己親力親為。”9月底,劉凱文把一居室換成了兩居室,他說,結婚後生孩子前應該不會雇保姆了,他甚至希望女朋友能換一個不太忙的工作,更多照顧家裏。

  生老病死,皆可外包。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我們時代進步的一個明顯表現。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保障能力越來越強,就越說明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從“勞動光榮”到“懶得勞動”,這不是什麼罪惡,也不是懶惰,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外包式”生活是社會節奏加快之後的必然選擇。保姆、家政、外賣,“外包式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便利,讓我們有更充足的時間去工作、去掙錢、去休閑。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外包”的需求,才有了“外包式生活”。換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有“外包式生活“的需求才有了提供“外包”的行業和從業人員。“外包式生活”一方麵滿足了公眾的外包需求,另一方麵又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外包式生活”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比如讓人變得懶惰喪失生活技能、家庭親屬關係鬆動影響家庭和諧、家庭生活過程喪失等等。但即使沒有“外包式生活”,我們依然會麵臨同樣的問題。所以這些問題不是依靠改變“外包式生活”所能解決的。

  很多人認為我們可以像經營生意那樣經營自己的生活,自由市場與家庭價值觀可以並存,但實際上這兩者根本是背道而馳,因為自由市場的原則是情感不介入的利益至上,而家庭價值卻需要傾注真情實感。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成了心理殖民的受害人,隻會從商業角度來看自己的生活,認為快樂和意義隻存在於結果中,卻忘了欣賞旅途中的風景。

  現代社會中,無論是鄰居還是親人、朋友之間的關係都變得鬆散疏遠,其間的空隙已經為商業服務所取代。與此同時無處不在的商業觸角又正在不知不覺中,更劇烈地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紐帶。對凡事不用親曆親為、充分的享受人生自由的美妙幻景,拉回到商業化的操作衝淡了親情和友誼之後失落的現實當中。通過激烈的競爭可能正在市場與我們的生活之間悄悄展開。作為一種理想體驗的標準模式,無論我們是否購買了服務,它(市場)總是贏家。

  對於正在加入“外包自我”大潮的中國人,在開始使用個人化的商業服務前,先仔細想想這些服務可能帶來的後果。每件事都有好有壞,商業服務總會先讓你看到好的一麵,它們的負麵效應在你上癮之後才慢慢地顯示出來。

關鍵字:外包式生活,幸福,外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