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林鬆、漆晨、趙樂冬等共同發表文章,旨在 應用頻域OCT和20 MHz B型超聲對黃斑病變進行形態學對比觀察,探討20 MHz B型超聲對黃斑疾病的臨床診斷價值。研究表明,20 MHz B型超聲能對幾種常見的黃斑病變進行初步鑒別,與頻域OCT相比,黃斑病變B型超聲表現的識別能力稍欠,但在屈光間質混濁的情況下,B型超聲的診斷作用優於頻域OCT。該文章發表在《中華實驗眼科雜誌》2012 年第30卷第1期上。
該研究收集在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確診的黃斑病變患者51例51眼,患眼均行頻域OCT掃描,然後行20 MHz B型超聲檢查。黃斑病變按頻域OCT檢查的形態學改變進行分類,分析20 MHz B型超聲的聲像學特征,探討病因。
結果顯示,根據頻域OCT檢查檢出黃斑裂孔 10眼,B型超聲顯示黃斑區實性圓頂狀回聲表淺隆起,病變中央呈孔狀凹陷。頻域OCT檢出的黃斑水腫16眼、神經上皮層脫離6眼和視網膜劈裂4眼,B型超聲均顯示黃斑區球壁表麵的局限性帶狀表淺隆起,其下見液性無回聲間隙。頻域OCT檢出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層脫離15眼,B型超聲檢查顯示黃斑區球壁表麵局限帶狀強回聲表淺隆起,光帶較厚,其下見液性無回聲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