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例眼部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病理分析

作者:董靜文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2-10-26

  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成磊、何為民共同發表文章,旨在了解眼部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部位、病理分型及其與預後的關係。研究表明,眼部惡性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絕大多數為葡萄膜和眼表組織,組織病理學分類中以梭形細胞型最常見,分類為其他型的黑色素瘤擴散率較高。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該文章發表在《中華實驗眼科雜誌》2012 年第30卷第1期上。

  該研究收集自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華西醫院眼科就診,並經常規組織病理學檢查、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和組織超微結構觀察證實為眼部惡性黑色素瘤的110例標本及其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眼部黑色素瘤的組織發生、病理組織成分進行分類,並分析不同類型黑色素瘤與擴散率及預後的關係。

  結果顯示,眼部黑色素瘤的發病部位依次為:葡萄膜66例(60.00%)、眼表組織27例(24.55%)、眼眶繼發性腫瘤8例(7.27%)、眼瞼皮膚7例(6.36%)、淚囊2例(1.82%)。按照腫瘤的組織病理學結果可分為梭A細胞型31例(28.18%)、梭B細胞型31例(28.18%)、混合細胞型25例(22.73%)、上皮細胞型17例(15.46%)和其他型6例(5.45%)。上述5種病理分型的110例腫瘤患者的擴散或複發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其他型、上皮細胞型、混合細胞型、梭B細胞型、梭A細胞型,各型總體擴散或複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4.463,P=0.006)。眼部黑色素瘤的臨床表現與其發生的部位有關,但多無特異性。

關鍵字:腫瘤,眼科,惡性黑色素瘤/症狀、分型、預後,病理學/免疫組織化學、超微結構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