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圖形視網膜電圖記錄方法探討

作者:董靜文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2-10-26

  日前,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程海霞、袁鬆濤、劉慶淮共同發表文章,旨在探討小鼠PERG的記錄方法、波形特點及影響因素,為視覺電生理在小鼠眼模型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依據。研究表明,成年小鼠PERG波形以及變化趨勢與人類較為相似,PERG可以作為在體評價小鼠視網膜內層功能的指標用於眼科的實驗室研究,合理的參數設置和標準化記錄條件可提高記錄結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該文章發表在《中華實驗眼科雜誌》2012 年第30卷第1期上。

  研究使用6周齡清潔級雄性C57BL/6N小鼠30隻,采用德國RETLport視覺生理檢測係統進行PERG檢測,記錄電極為自製針灸針電極,置於角膜緣,參考電極和地電極分別置於頰部和尾部皮下,明適應狀態下記錄小鼠不同時間頻率(0.5、1.0、2.0、4.0 Hz)、不同空間頻率(0.05、0.10、0.20 cpd)下的PERG,分析同一時間頻率和空間頻率組合下不同對比度(95%和99%)、不同通頻帶(1~ 100 Hz、5~ 30 Hz)設置對小鼠PERG的影響,探討PERG不同的參數設置對小鼠PERG記錄結果的影響。

  結果顯示,正常成年小鼠PERG波形趨勢較為明顯,N1波約出現在37 ms,P波約出現於86 ms,N1-P波振幅值為2~6 μV。不同的空間頻率、時間頻率及對比度的設置均影響小鼠電生理的幅值,其中時間頻率分別為0.5、1.0、2.0、4.0Hz時,所測得的N1-P波的振幅均值分別為(3.40±0.71)、(5.08±0.88)、(3.21±1.54)、(3.85±1.96) μV,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7.43,P=0.00)。在電磁波幹擾明顯時,通頻帶設置在5~ 30 Hz時可以得到質量較好的波形,並不影響其記錄的振幅值。刺激屏對比度設置為99%、疊加次數為200次時可記錄到明顯而穩定的波形。

關鍵字:小鼠,視覺電生理,圖形視網膜電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