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崔彥、畢宏生共同發表文章,旨在觀察培養的光感受器間維生素A類結合蛋白(IRBP)抗原特異性Th1、Th17細胞對小鼠視網膜星形細胞的殺傷作用,研究EAU中Th1及Th17細胞的致病機製。研究表明,Th1、Th17對視網膜星形細胞均有殺傷作用,Th17細胞殺傷作用更強,在葡萄膜炎致病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殺傷過程中既有細胞直接接觸作用,又有通過細胞因子介導的間接作用。該文章發表在《中華實驗眼科雜誌》2012 年第30卷第1期上。
該研究選取C57BL/6小鼠、B10RⅢ小鼠各10隻,尾根部及軀幹皮下注射200 μl含有200 μg IRBP1-20或IRBP161-180抗原及完全弗氏佐劑(CFA)的乳化液,共均勻注射6個點以免疫動物。流式細胞儀分析B10RⅢ小鼠模型的眼內浸潤T細胞類別。分離培養C57BL/6小鼠淋巴結及脾髒IRBP特異性T細胞,分別加入白細胞介素2(IL-2)或IL-23以適於Th1、Th17細胞生長。將培養至第5天的Th1、Th17細胞分別加入到經幹擾素-γ(IFN-γ)預處理的單層視網膜星形細胞中,觀察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的質量濃度。
結果顯示,B10RⅢ小鼠EAU模型眼球中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流式細胞儀檢測證實含有IFN-γ+、IL-17+細胞和CD45+細胞,分別占9.5%、5.1%和41.4%。IRBP1-20刺激後6d,含IL-2和IL-23培養基中IFN-γ+細胞分別為44.0%、8.0%,IL17+細胞分別為1.0%、26.0%。Th1、Th17與視網膜星形細胞相互作用24 h後,可見視網膜星形細胞死亡脫落,Th17較Th1具有更強的殺傷作用。Th1、Th17細胞分別與星形細胞共培養48 h,兩種培養基中TNF-α的質量濃度分別為(500±10)、(801±24) 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36,P=0.00)。